改革先驱亦是诗界大家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2-27 10:04来源:沧州日报 改革先驱亦是诗界大家 ——《张之洞诗笺注》作者蔡永贵谈张之洞 编者按:张之洞是为民族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沧州名人。2019年是他逝世110周年,本报特辟专栏,刊发有关张之洞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文章,以宣传弘扬这位历史巨人的功绩,倡导他变革开放的思想精神,为当代建设抛砖引玉。 蔡永贵是孟村一中历史教师,他对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曾就有关沧州的古典诗词写过系列文章。10年前,他萌生了为张之洞诗作注的想法,积10年之功,终于完成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张之洞诗的注释工作,并结集成书。作为对张之洞诗下过长时间工夫的研究者,他对张之洞的诗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坛宗主 诗联大家 记者:张之洞是晚清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执当时学术界牛耳数十年,被誉为文坛宗主。如何看待他在诗上取得的成就? 蔡永贵: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政治人物,业绩显赫于世。这也造成了多数人只知他是洋务重臣,而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这颇似南宋以理学彪炳史册的朱熹,文学方面的成就反而不为人所注意。张之洞的变革与开放精神是当今时代所需要借鉴学习的。如何去挖掘张之洞背后的宝藏?我觉得第一就是要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人,而不应概念化、脸谱化。要如此,就得把他还原成鲜活的人物。诗,作为他喜怒哀乐的感情寄托,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记者:从诗歌的角度看张之洞,有哪些心得体会? 蔡永贵:张之洞晚年,诗歌是他抒发情感的主要工具之一。张之洞最为亲信的弟子樊增祥曾问他:“平生以为用工最深者究何事?”张之洞默然良久,回答说:“诗尔。”此语说明诗在张之洞心中是多么重要。张之洞诗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任职京官时期。这一时期作品多是清流唱和之作,有人评价“公诗在持节湖北以前,尚少精粹之作……皆唐人极肤泛之作,言之无物者”,可谓精当;第二阶段是出任督抚时期。由于公务繁忙,诗作极少,但诗中内容“皆有本事”,或反映朝局斗争、或感叹时事、或心忧民生;第三阶段则在癸卯入京之后,迭经戊戌、庚子之变,诗风转为沉痛。这段时期,他的诗作为时人议论最多。我个人认为第三个阶段是张之洞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这三个阶段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张之洞刚入仕途的意气风发,身寄封疆的心忧民生,执掌军机,对权贵面临社会巨变无动于衷甚至倒行逆施的沉痛绝望。张之洞一生的心理变化,多体现在诗中。 领袖群英 化宋入唐 记者:张之洞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和普及,还远远不够。 蔡永贵:张之洞的诗歌成就,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名家大多给予肯定。后来有一段时期,张之洞被看作“旧学的维护者”,认为他“既为封建皇帝所称道,亦为西方帝国主义分子所欣赏”,所以他的诗作选编、刊发、研读的甚少。而他去世后出版的全集,多躺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又因是繁体文言,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或读不懂。直到上世纪末,河北大学版的《张之洞全集》出版,有关张之洞的研究开始兴起,张之洞的诗歌才重新被世人注重。即使如此,那些研究文章也多在高校或学术刊物上发表。大众类报刊上的还比较零散,研究其诗学的相关专著更不多见。 记者:请谈谈清末和民国时期评论大家对张之洞诗的看法。 蔡永贵:晚清名臣能诗者,前推曾国藩,后有张之洞。且张之洞形成了区别于湖湘派和江西诗派主张的理论。近代教育家胡先骕先生赞誉张之洞“以诗领袖群英,颉颃湖湘、江西两派之首领王壬秋、陈伯严,而别开雍容雅缓之格局,此所以难能而足称也。”张之洞的“宋意入唐格”之说,作为一种极有特色的艺术主张,在诗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变革维新 忧国忧民 记者:张之洞是一位奉行儒家思想的名臣,又是“中体西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这些,他的诗中有哪些体现? 蔡永贵:张之洞素以儒家正统传承者自居,一生以维持名教为己任,是正统文化的延续者。他的诗皆从儒家正统经旨而来,其古体诗雄奇而不放恣,砉然向然,莫不中音;近体诗则精妍而不纤弱,雅洁整饬,音色调和。二者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在千姿百态、流派纷呈的晚清诗坛上,张之洞的诗歌创作与众不同,走的是一条“务为清切为主”的清隽雅致、情韵婉笃的路子。他依自己身份,称心而言,以学识才力为根柢,运用自如,无论写景、叙事、抒怀、遣词都戒浮泛而求切实,用典则避堆砌而求精当,形成一种重厚宽博的风格。 记者: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诗里面反映了哪些时局? 蔡永贵:晚清是一个多难的时代。面对国家的软弱、腐朽、战争的残酷,张之洞痛心疾首,大力革新,奋发自强。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封疆大吏的情怀,饱含对内忧外患、国势日下的忧心。张之洞纯粹抒情的诗作较少,叙述性诗歌占据了较大部分。纵观他的诗歌,可以发现与纯文人诗歌不同。他的人生经历极大丰富了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叙事诗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现状。可以说他的诗既维护社会秩序,又同情劳动人民,对晚清时局有深刻的反映,也显示了他忧国忧民的书生本色。 “文化八仙桌”第83期现场感言 张之洞的变革与开放思想 冀运集团董事长曹永堂:“文化八仙桌”讲述的张之洞,使我有了新认识,深感他是全才式人物。他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的历史条件下励精图治,实绩垂范中外。他制造的“汉阳造”步枪在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他是改革中国教育的先驱。他坚守民族气节,勇拒外侵,谋略、指挥才能令人钦佩。他具有非凡的创造、开拓精神,实干、求实创伟业的气魄,公正清廉的操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文化小使者”现场发言 新华小学六一班于沐晨:我有幸代表新华小学学生,上台弹奏古筝,为访谈助兴。我从小就知道张之洞,但对他的系统认识是从这次访谈开始的。我认真地听几位老师讲述他的功绩和精神,了解到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他的思想和作为,是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他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民族进步,而不是局限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我弹的是《井冈山上太阳红》,革命先烈为民族进步前仆后继的精神,与张之洞为民族进步进行变革开放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