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改革先驱亦是诗界大家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2-27 10:04来源:沧州日报

改革先驱亦是诗界大家

——《张之洞诗笺注》作者蔡永贵谈张之洞

  编者按:张之洞是为民族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沧州名人。2019年是他逝世110周年,本报特辟专栏,刊发有关张之洞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文章,以宣传弘扬这位历史巨人的功绩,倡导他变革开放的思想精神,为当代建设抛砖引玉。


  蔡永贵是孟村一中历史教师,他对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曾就有关沧州的古典诗词写过系列文章。10年前,他萌生了为张之洞诗作注的想法,积10年之功,终于完成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张之洞诗的注释工作,并结集成书。作为对张之洞诗下过长时间工夫的研究者,他对张之洞的诗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坛宗主 诗联大家  

  记者:张之洞是晚清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执当时学术界牛耳数十年,被誉为文坛宗主。如何看待他在诗上取得的成就?  

  蔡永贵: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政治人物,业绩显赫于世。这也造成了多数人只知他是洋务重臣,而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这颇似南宋以理学彪炳史册的朱熹,文学方面的成就反而不为人所注意。张之洞的变革与开放精神是当今时代所需要借鉴学习的。如何去挖掘张之洞背后的宝藏?我觉得第一就是要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人,而不应概念化、脸谱化。要如此,就得把他还原成鲜活的人物。诗,作为他喜怒哀乐的感情寄托,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记者:从诗歌的角度看张之洞,有哪些心得体会?  

  蔡永贵:张之洞晚年,诗歌是他抒发情感的主要工具之一。张之洞最为亲信的弟子樊增祥曾问他:“平生以为用工最深者究何事?”张之洞默然良久,回答说:“诗尔。”此语说明诗在张之洞心中是多么重要。张之洞诗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任职京官时期。这一时期作品多是清流唱和之作,有人评价“公诗在持节湖北以前,尚少精粹之作……皆唐人极肤泛之作,言之无物者”,可谓精当;第二阶段是出任督抚时期。由于公务繁忙,诗作极少,但诗中内容“皆有本事”,或反映朝局斗争、或感叹时事、或心忧民生;第三阶段则在癸卯入京之后,迭经戊戌、庚子之变,诗风转为沉痛。这段时期,他的诗作为时人议论最多。我个人认为第三个阶段是张之洞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这三个阶段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张之洞刚入仕途的意气风发,身寄封疆的心忧民生,执掌军机,对权贵面临社会巨变无动于衷甚至倒行逆施的沉痛绝望。张之洞一生的心理变化,多体现在诗中。  

  领袖群英 化宋入唐  

  记者:张之洞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和普及,还远远不够。

  蔡永贵:张之洞的诗歌成就,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名家大多给予肯定。后来有一段时期,张之洞被看作“旧学的维护者”,认为他“既为封建皇帝所称道,亦为西方帝国主义分子所欣赏”,所以他的诗作选编、刊发、研读的甚少。而他去世后出版的全集,多躺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又因是繁体文言,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或读不懂。直到上世纪末,河北大学版的《张之洞全集》出版,有关张之洞的研究开始兴起,张之洞的诗歌才重新被世人注重。即使如此,那些研究文章也多在高校或学术刊物上发表。大众类报刊上的还比较零散,研究其诗学的相关专著更不多见。

  记者:请谈谈清末和民国时期评论大家对张之洞诗的看法。

  蔡永贵:晚清名臣能诗者,前推曾国藩,后有张之洞。且张之洞形成了区别于湖湘派和江西诗派主张的理论。近代教育家胡先骕先生赞誉张之洞“以诗领袖群英,颉颃湖湘、江西两派之首领王壬秋、陈伯严,而别开雍容雅缓之格局,此所以难能而足称也。”张之洞的“宋意入唐格”之说,作为一种极有特色的艺术主张,在诗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变革维新 忧国忧民  

  记者:张之洞是一位奉行儒家思想的名臣,又是“中体西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这些,他的诗中有哪些体现?

  蔡永贵:张之洞素以儒家正统传承者自居,一生以维持名教为己任,是正统文化的延续者。他的诗皆从儒家正统经旨而来,其古体诗雄奇而不放恣,砉然向然,莫不中音;近体诗则精妍而不纤弱,雅洁整饬,音色调和。二者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在千姿百态、流派纷呈的晚清诗坛上,张之洞的诗歌创作与众不同,走的是一条“务为清切为主”的清隽雅致、情韵婉笃的路子。他依自己身份,称心而言,以学识才力为根柢,运用自如,无论写景、叙事、抒怀、遣词都戒浮泛而求切实,用典则避堆砌而求精当,形成一种重厚宽博的风格。

  记者: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诗里面反映了哪些时局?

  蔡永贵:晚清是一个多难的时代。面对国家的软弱、腐朽、战争的残酷,张之洞痛心疾首,大力革新,奋发自强。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封疆大吏的情怀,饱含对内忧外患、国势日下的忧心。张之洞纯粹抒情的诗作较少,叙述性诗歌占据了较大部分。纵观他的诗歌,可以发现与纯文人诗歌不同。他的人生经历极大丰富了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叙事诗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现状。可以说他的诗既维护社会秩序,又同情劳动人民,对晚清时局有深刻的反映,也显示了他忧国忧民的书生本色。  


“文化八仙桌”第83期现场感言

张之洞的变革与开放思想

  冀运集团董事长曹永堂:“文化八仙桌”讲述的张之洞,使我有了新认识,深感他是全才式人物。他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的历史条件下励精图治,实绩垂范中外。他制造的“汉阳造”步枪在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他是改革中国教育的先驱。他坚守民族气节,勇拒外侵,谋略、指挥才能令人钦佩。他具有非凡的创造、开拓精神,实干、求实创伟业的气魄,公正清廉的操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朝阳小学家委会主任左学智:多年前在父亲书架上看到张之洞的书籍,只认为他是有名的大官。通过访谈,我感到此前的认识太肤浅了。他既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慈善家,更是实干兴邦的改革家。他弹劾贪官,改革时弊,形成一股清正气象。他倡游学、建学堂、办书院、废科举,开办“工、商、学、兵”等各类学堂,这是他求才治国的真实写照。他创办了枪炮厂、钢铁厂,被誉为“中国的钢铁之父”“兵器先驱”。多位伟大人物对张之洞的变革精神作出充分肯定。通过访谈,我系统了解了这位历史名臣。
  
诗人娄勇:张之洞在清末历史转型大潮中,高瞻远嘱。“实事求是”是他的作风,“率先”是他的作为。他率先建兵工厂,率先开创近代教育,率先引进机器造币,凡此种种,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他视通万里,培养后学,千百人才或革命,或建设,渐成中国前行之中坚。
  “实事求是”的他不仅留下了工厂、铁路和人才,更留下了不断变革开放的思想。张之洞身上有沧州“实事求是”精神的传承,无愧于一个时代的脊梁!
  
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王今伟:张之洞12岁就写出“日为天下忧”的句子。他的事业充满变革和开放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是“中体西用”,引进西学来改造中国教育。他的座右铭是“三不争”,着眼点是做事情。这些都需要学习传承。他堪称“兴教兴学兴社稷,育德育用育人才”的典范,“更将洋务垂青史,不独文章艳少年”。今天,我为张之洞赋诗一首:“信是双清竞自由,诗联浩瀚几相扶。晚来行得香涛令,一片冰心在玉壶。”
  
樊登读书会沧州分会会长王俊鹏:参加“文化八仙桌”活动几十次,极大弥补了我在沧州文化方面的短板。“文化八仙桌”不仅是学术平台,也是开放、包容、大众性、立体化平台。一直敬佩祁凌霄老师把握嘉宾和现场节奏的主持和控场能力。这次受“八仙桌”团队委托做主持,压力很大,收获良多。张之洞是需要深度了解和学习的历史巨人,是民族近代化大潮中的弄潮儿,他的“三不争”精神让我辈汗颜,他的清正廉洁,也是今人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说张之洞有改革观念,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又提出“不忘初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通过访谈,我对总书记的讲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化小使者”现场发言

  新华小学六一班于沐晨:我有幸代表新华小学学生,上台弹奏古筝,为访谈助兴。我从小就知道张之洞,但对他的系统认识是从这次访谈开始的。我认真地听几位老师讲述他的功绩和精神,了解到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他的思想和作为,是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他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民族进步,而不是局限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我弹的是《井冈山上太阳红》,革命先烈为民族进步前仆后继的精神,与张之洞为民族进步进行变革开放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新华小学六五班刘道鑫:周日我参加了“文化八仙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古语拉开了访谈序幕。大运河畔,清风楼里,随着主讲嘉宾娓娓道来,我一点点走近张之洞:他是晚清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受到孙中山、毛主席等伟人的赞誉。他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他派遣学生留学,并寄予了学成为国的厚望。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铁厂,创建了湖北织布局等现代工业,他是沧州的骄傲!
  
新华小学四七班靳家赫:张之洞是享誉世界的沧州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个第一,打赢了近代第一次对外战争,他提出国家变革的可行性纲领,他为学人指出治学门径。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在国家危难之际,这位历史巨人都担得起国家柱石的美誉。我们从小就应学习他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爱国救亡、实干兴邦的精神。
  
新华小学四八班付银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之洞对教育的贡献。他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学习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他担任湖广总督时,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创办了很多学堂,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新中国的中流砥柱。国家要富强,就要重视培养人才。
  
新华小学四二班杨牧蕃:从闭关锁国到“鸦片战争”,从列强入侵到丧权辱国,从“师夷长技”到“洋务运动”,三位嘉宾精彩的讲解把我拉入历史的长河,让我了解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张之洞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学到他很多励志思想和学习方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张春景说的张之洞诗“日观宝剑夜观书,纬地经天展宏图。万世师表孔圣在,敢借两江荡百污。”我想买本张之洞传记,更多地了解他。这次活动丰富了我们的课外历史知识,我深受启发。
  
新华小学五七班李智鑫:张之洞是晚晴四大名臣之一。他在工业上兴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在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领导晚清洋务运动,敦促清政府变法。张之洞一生波澜壮阔,他的变革与开放思想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新华小学四四班金子植:通过访谈,我更多地了解了张之洞。他是中国“钢铁之父”,是最早修建铁路的人之一,修路资金短缺,他就引入外资;他广纳人才,身边有400多名学贯中西的人才;他上书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校。他做大官,做慈善,捐建学校,却没钱过年。他不仅博学而且思想开放;不仅是清廉的好官,更是敢干实干的好官;他不仅懂教育,更爱惜人才。
  
新华小学四五班王君语:通过听访谈,张之洞在我心目中丰满高大起来。他的气节、人品、政绩,都首屈一指。他毕生为国家振兴努力。他不仅是钢铁之父,更是兵器先驱、修建铁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倡导游学,求同存异、学以致用、广纳人才……沧州日报记者祁老师在发言中说,“对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环境中立体解读……”这次访谈我觉得很棒。
  
新华小学四一班白铄男:张之洞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主导修建了贯通南北的芦汉铁路。虽然官居高位,但他一生清廉,把俸禄拿去修学堂。“慈恩学堂”就是现在南皮一中的前身。张之洞为改革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当时推行开放变革遇到的阻力也是巨大的,他的勇气和智慧让人钦佩。
  
新华小学四六班张桐源:张之洞幼年时聪慧过人,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他早年是“清流”之一,主政一方时创办了无数实业,创办了很多学堂、书院。听了访谈,我才知道沧州还有这样了不起人物。他的变革精神会激励我加倍努力。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