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晚报“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第三十四集——李凤申:坚守电影阵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2-26 11:03来源:沧州晚报 李凤申:坚守电影阵地 改革开放40年,市场经济就像只“看不见的手”,默默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文化艺术的形态和内涵变得复杂多样。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谷再到新生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电影与时俱进的巨大生命力,更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曾经的辉煌 记者:请讲一下沧州电影的历史。 李凤申:沧州电影公司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放映员赶着马车,载着机器走村串乡为农民朋友放映电影,被亲切地称为“马车队”。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电影行业的? 李凤申:我1976年参军入伍,1977年底成为了一名部队放映员。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被封存的老电影重新上映,译制片再上银幕。我服役的部队驻地在东北的吉林,每到连队放电影时,周围村庄的乡亲们都赶来观看。每场都有几千名观众。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回到沧州工作的?当时沧州的电影市场怎么样? 李凤申:我1985年退伍,到沧州市电影公司红旗影院做放映员。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沧州市区有9个专业电影院,4家厂矿俱乐部。红旗影院是当时的票房冠军,那时候,电影票价是两角钱,一年的票房收入达到20万元,100万人的观影人次。 记者:买电影票要“走后门”,“找对象要找放电影的”是传言还是真的? 李凤申:新中国的电影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看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休息日、节日里去看一场电影,那是十分高兴的事。谈恋爱的男女双方更是把影院当成感情交流的场所。每当有新片上映时,人们不得不通宵排队,为了买到好的座位,还要“走后门”。当时在电影院工作,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当时,有观众调侃说,找对象要找电影院的,这样看电影就方便了。当时,不仅城市的售票员,就连农村的放映员,都能说个好媳妇。 落寞中坚守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电影从辉煌走向落寞? 李凤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长一段时期,国内电影市场活力不足。加之电视、舞厅的兴起,挤压了电影的生存空间。电影由原来人们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影市场开始大规模滑坡,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票房不佳,电影院门前由曾经的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 记者:“进口大片”“贺岁片”对当时的电影市场有什么影响? 李凤申:1994年,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上映,盛况空前。“进口大片”对当时日渐低迷的国内电影市场是一剂强心针,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保持着看电影的需求和热情。但是,“进口大片”也对国产影片产生了冲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产片票房份额持续下滑到不足30%。尽管,“贺岁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活跃度,但依然无法止住国内电影市场的下滑。 记者:阵痛中的沧州电影市场是什么情况? 李凤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沧州电影市场的票房开始下滑,电影发行收入也越来越少,有时一家影院全天也卖不出票。到最后只有人民剧院、渤海影视城、沧州影剧院三家坚持,许多影院只能靠出租场地维持运营。人民剧院更经历了有“进口大片”就放,没有就停的阶段。此后,电影市场不断下滑,到2000年前后,整个电影业务基本停滞。 记者:面对困难,是什么让你坚守电影这个行业40年? 李凤申:是责任和对电影的热爱让我始终坚守着电影这块文化阵地。2006年,我出任电影公司经理时,电影公司对外有负债,职工养老保险都交不上,更不用说开工资了。经过多方努力和资源整合,我带领电影公司走出困境,补交了职工的养老金,维持了电影公司的基本正常运转。 改革中崛起 记者:电影市场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凤申:为了扭转电影市场下滑的局面,2003年,国家开始改革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影片发行模式,实行院线制的发行放映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改革,给电影带来了活力,国产大片应运而生,《英雄》《十面埋伏》《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一批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国产大片相继问世。其中,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为首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电影,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商业大片。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首次超过进口大片。 记者:沧州第一家院线影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李凤申:沧州影剧院2005年加入河北中联院线,是我市首家院线制影院。院线制改变了原来影片发行按照行政层级一级一级发行的模式,使我市市民能和全国观众同步观看中外大片。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情况? 李凤申:电影一直是深受广大农村农民朋友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电影更加活跃,全国出现村村挂银幕的火热景象,每块银幕下都是如潮的观众。 1998年,国家提出了农村电影的“2131工程”,即到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5年“2131工程”改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经过两年的试点,2007年在全国全面实施。2008年5月,我市组建了3家承担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院线公司,到2009年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到2010年全部实现了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全面落实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彻底解决了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记者:现在市区电影放映的情况如何? 李凤申:改革开放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大量资本进入电影产业,特别是民营资本的进入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市运行的影院基本上都是民营的,市区有6家,各县市有28家。截止到11月底,今年沧州票房收入近9500万元,到年终有望突破一个亿。 记者:电影行业现在可以说是重铸辉煌。 李凤申:确实如此。从露天地里看电影到在3D巨幕、立体声环绕的电影院观影,从胶片电影发展到数字电影,再到如今的VR技术介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产仅50多部电影却观影人数创纪录,到遭遇“进口大片”挤压;从全国年票房不到10亿元,再到如今年产影片700部、票房将超过600亿元……电影行业的兴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开放无疑是动力,是源泉。电影市场如此,各行各业皆是如此。毫无疑问,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只有继续坚定地走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国人的生活才会如现在的电影一样绚丽多彩! 李凤申,56岁,市电影公司经理,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976年 参军入伍。 1977年 担任部队放映员,放映第一场电影。 1985年 退伍后到市电影公司红旗影院工作。 1995年 担任红旗影院经理。 2006年 担任市电影公司经理。 2015年 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40年之最 最自豪的事:: 40年坚守电影阵地,见证了沧州电影事业的发展。 最高兴的事: 2016年1月,代表单位接过由中宣部等部门颁发的《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的证书。 最难忘的事: 1982年在部队放映《少林寺》时,放映机出现故障,上千观众等待维修放映机的场景。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 吴学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