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雷锋精神 薪火相传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3-03 10:13来源:沧州日报

雷锋精神 薪火相传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烛照前路 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催人奋进

7aa32cdf-567d-4224-ad6f-2124ffcb808a.jpg


“志愿红” 播种“希望绿”

阳春三月,微风和煦。气温渐渐回升,带走了冬日的寒冷,但更温暖人心的是这座城市的志愿者,他们,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

大地复苏,草木吐绿,一株株绿树,是希望,也是志愿者们一颗颗炙热的奉献之心。一件件小事看似平凡,却让人心生暖意。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身影,让城市有了温度,也让沧州大地亲而善、和而美。

有需要时,他们在。

凌晨5点40分的狮城,还在酣睡。黄河路富强市场附近的“爱心粥屋”内,已经灯火通明,这里为环卫工人和困难残障群体提供免费早餐。每天,有近百位环卫工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而博爱人生爱心志愿服务协会和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的志愿者们每天天不亮就在此守候,熬粥、蒸馒头、擦桌椅……只为了让环卫工人吃上热乎乎的早餐。他们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但都怀有一颗爱心。早餐虽简,却承载了志愿者的浓情厚意。

有困难时,他们在。

几天前,孟村一位46岁的男子走失。接到求助信息后,沧州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迅速集结,分头行动。一条条街道搜索、一次次发布信息,终于,走失几个小时的老人被找到。看到老人安全地同家人回家,队员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奉献爱心,他们在。

2022年11月15日,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发起人王红心和协会成员,带着77岁的沧县崔尔庄镇北村村民郑玉仁,驱车1500多公里赶赴湖北,只为了却老人的心愿——与他的养女郑玲玲团聚。像这样的事,在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还有很多。协会成立以来,以“奉献爱心 播种希望”为宗旨,组织助残、义诊、扶贫、助学等活动千余次,结成帮扶对子800个,为众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关怀与温暖。

35de8297-7285-42b3-86a2-e931af9f8a15.jpg

孝老食堂爱心满满

在肃宁,援老志愿者协会将“关爱孤寡老人,做孤寡老人好儿女”始终作为协会的宗旨;在青县,孝老食堂义务志愿者队伍已达数百人……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把爱播洒到各个角落。据统计,全市注册的志愿者就达到了190万余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680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2.6万余个。

如今,走在沧州的大街小巷,一个个同路人正不断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他们在风雨中守望,在深夜里驱驰,在人群中逆行,让我们的城市充满光与暖。

凝聚微光,便成星河。我们的城市,因为他们,而暖意丛生。


九年救援绘就“中国蓝”

前段时间,在土耳其地震抗灾救援的身影中,有一抹“中国蓝”格外耀眼,他们是中国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其中,第三梯队领队李斌,就来自沧州。9年来,李斌和他带领的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挺身而出、公益救援的故事,一直在狮城大地深深流传。

“自从2014年成立,我们始终践行最初的队训: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9年来,无论冬夏或者白天黑夜,也不管救援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接到求助信息,我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实施救援。”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赵永亮,向记者介绍了建队以来他们参与的大型救援活动:2016年保定蠡县落井儿童救援、2016年河北洪灾救援、2018年老挝阿速坡溃坝救援、2021年河南郑州水灾救援、2021年石家庄平山车辆落水救援……

李斌队长亲历了两场惊心动魄的国际救援,这就是近期发生的土耳其地震救援与老挝阿速坡溃坝救援。两次救援都语言不通、险象环生。老挝阿速坡溃坝救援时,李斌每天要在泥浆里浸泡七八个小时进行搜救,身上都是大大小小的伤口,晚上简单处理后,第二天又投入到搜救中,期间还有一次踩进暗坑、差点沉下去。幸亏队友及时扔来竹竿才救起他来。他说:“国际救援现场,虽然语言不通,但眼神、手势、心意互通,仍能感觉到当地群众那份善意的表达。当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找到幸存者的时候,我们感到特别欣慰。”

他们还协助各级政府完成各项应急救援任务。有这样一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开展水域、自然灾害救援服务480余次,服务总时长20381小时,参与志愿服务3976人次,受益群众数万人;完成防疫消毒1亿多平方米,出队3208人次,出动车辆1535台次,行驶里程60476公里;开展大型群体活动保障及其他活动952场次,出队20689人次,车辆9578台次,行驶里程652937余公里……这只是近3年的一组数字。数字的背后,凝聚着救援队每位志愿者的付出。

经过9年磨砺,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已成为一支技术过硬、无私奉献、深受政府和老百姓信赖和热爱的民间应急救援公益群体。救援队队员来自不同岗位:公务员、教师、工人……穿上队服,他们就绘成一片“中国蓝”;脱下队服,回归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就是身边普通的你我。问他们这些年为了公益救援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和费用?他们总是淡然一笑,从来没有过多的解释。雷锋精神早已融进了每个人的生命。

“我们的原则是,危难时刻不畏惧,危险面前不退缩。为此,我们要强练本领,增强体能和技能训练,关键时刻冲得上、挺得住。同时,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急救知识培训,帮助人们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意外的伤害。”李斌说。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雷锋精神

泊头二中学子书信“对话”雷锋

“雷锋叔叔,您的故事激励着我一路成长,您是我心目中的偶像……”2月27日,泊头市第二中学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雷锋精神——给雷锋写一封信”主题团日活动。学子们工工整整地在信纸上写下对雷锋叔叔的思念。在他们心中,雷锋,一直就在身边。

这些书信,是学子们对雷锋精神的再次重温。他们从小听的故事,有在雪天里,雷锋背着大娘走雪路的场景;有出差时,雷锋给旅客倒水、帮妇女抱孩子、协助老人找座位的忙碌身影;有雷锋悄悄给困难的战友家里寄钱的故事……

无数助人为乐的点点滴滴汇聚成雷锋的光辉形象,学子们被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气质深深吸引。信中,学子们从学习雷锋精神讲到传承雷锋精神,从敬爱雷锋讲到如何成为雷锋。雷锋精神已深深地扎根在了学子心中,成为学子们的榜样,更成为大家血脉里涌动的道德力量。

3年疫情,学校众多学子走上防控岗位,担当志愿者角色,帮助社区、村委会工作人员执勤、核酸检测、场地消杀、宣传防控知识,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一份社会责任。

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影响了市民出行的脚步。师生们拿起扫帚和铁锹,从学校门口一路艰难地打扫到清真街道,赢得市民广泛赞誉。“刺骨的寒风,冻红了师生们的手和脸庞,可大家的热情那么高涨。那场面每每想来都会让我感动。”校长褚祥虎说。

多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专门设立学雷锋驿站,持续开展“雷锋就是你我他”“小手牵大手,文明运河行”“雷锋精神情满校园”等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活动,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志愿服务的热潮。

在泊头二中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像雷锋一样的人和事。2020年5月,褚祥虎任二中校长后,常在校园里溜达,遇到纸屑等垃圾都会弯腰捡起来。他常对师生们说:“你弯下的是身躯,挺起的是脊梁,赢得的是尊重。爱护校园,就要从眼见有责的点滴行动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纷纷加入“弯腰行动”中,如今校园内已很难再看到垃圾。在开学或返校那天,学校都会出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党员代表、班主任老师、志愿者同学们或身着红马甲,或戴着红臂章迎新生,拎行李、拿东西,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雷锋叔叔,您仿佛从未老去,您一直那么鲜活。您陪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您是善与美的化身,您是我们前进的标杆。”同学们在信中相约,今后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继续濡染校园,焕发出时代光彩。


“百姓记者” 百件好事暖人心

日前,一份“一个党员记者的百题答卷”看后让人动容。写这份答卷的是肃宁融媒体中心记者杨进涛。他因为关注民生、热心公益,被人们称为“百姓记者”。他还有很多名字——“沧州好人”“爱心大使”……

他曾8次挺身而出,救群众于危难。第一次是在1998年11月中旬的一个夜晚,他救起一位被车撞倒骨折的伤者,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伤者痊愈后,要感谢他,他却婉言谢绝。

他曾经募集300多万元善款,个人带头捐款近10万元,救助白血病家庭12个,其中9个受助者活了下来;

他热衷公益事业,联手爱心公益协会组织活动90多次,帮扶弱势群体200多人;

农民农副产品滞销,他助农解困,组织义卖活动18次,联系销售数百吨,助农增收近千万元;

为方便群众求助,肃宁融媒体中心去年年初创办“老杨帮忙”民生栏目。哪个胡同排水不好、哪个小区取暖出现了问题,只要是民生热线的问题,他都积极去协调解决。去年3月,还为在外流浪20多年的肃宁人刘增杰找到了家;

他扶危救困,古道热肠,帮扶弱小。这些年,他重点帮扶孤寡老人7位,联合援老志愿者协会资助照顾孤寡老人100多位;他还热心助学,帮扶贫困生10位,参与见证爱心助学联盟资助贫困生400多人……

他说他始终记得农民宋大将那张从愁苦到感动得泪流满面的脸。2014年1月,宋大将8岁的儿子患白血病,花光积蓄,卖了车,实在借不到钱了,想刊登广告卖掉唯一的住房。杨进涛了解实情后,马上联合爱心公益协会组织义演义卖募捐善款。他撰写倡议书,策划流程,制定活动方案,一天就募集善款12.5万元,孩子得以继续救治。有个别人怀疑宋大将是他的亲戚,他走上募捐台,诉说实情,然后大声高呼: 他们以前不是我的亲戚,但从今以后,就是……现场掌声雷动,爱如潮水涌向捐款箱。

肃宁县梁村镇北白洋村冯艳辉是家里独子,2015年10月,父亲直肠癌晚期,母亲肺腹水晚期。一天中午,他在给父亲拿药的路上,被飞速而来的轿车撞成重伤,两条腿折了三节,脚背多处骨折,肇事车主没钱赔偿。想到自己以后残疾了,生活不知还能不能自理,冯艳辉恨不得从医院六楼跳下去。杨进涛听说后,第二天就驱车来到冯艳辉家里采访核实,研究策划爱心救助,组织义演义卖,共募集善款11万元。经过几次手术,冯艳辉已基本恢复健康。几十名干部群众给杨进涛送来“百姓记者”匾。

2016年7月,肃宁县最偏远的万里镇小张庄村农民张大盼43亩西瓜滞销。接到求助后,杨进涛立刻赶去采访报道,并联系销路。很快爱心西瓜全部销售一空。

2018年1月12日,肃宁县万里镇南于庄村一位孤寡老人烧上炕后就去放羊了,没想到引发火灾,让他变得一无所有。杨进涛紧急呼吁积极跑办,爱心物资陆续送到老人身边。他还协助老人办理了农村危房改造,失火百日后,老人重新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一桩桩一件件好事,背后不知有他多少心血、多少付出。细数工作30多年、100多件好人好事,这是杨进涛的人生历程,更是奉献历程;这也是一份新时代“雷锋”的奉献答卷。他的行动一定会带动影响更多人,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策划:周红红

采写:杨金丽

齐斐斐

杨静然

寇洪莹

摄影:魏志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inribohai521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