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国复兴有我” ——365百姓故事汇】朝阳小学开展365百姓故事汇宣讲活动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2-12 15:42来源:运河播报 个人介绍:王紫璇,沧州市朝阳小学教师 教育格言: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在河北省沧州市烈士陵园的一角,453块墓碑静静伫立,绝大多数墓碑属于在青沧战役中为解放沧州而牺牲的无名烈士。 时间倒回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新阶段,为配合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牵制华北特别是天津企图增援东北的敌军,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亲自指挥,于当年6月发起了青沧战役。 该次战役共歼敌13000多名,解放了沧县、青县等地人民,时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司令朱德曾赋诗一首庆贺:“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 在青沧战役中,国民党驻捷地、沧县等守敌悉数被歼。从此,沧州这座饱经磨砺的古城回到了人民手中。青沧战役的胜利,实现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拖住平津之敌,不使敌人增援东北”的战略目的,使冀中、渤海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突破了京、津南大门,孤立了平、津之敌。 青沧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沧州人民的支前拥军。“一切为了前线”,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始终把支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级均建立了支前指挥部,组织了支前民兵担架队、大车运输队,随解放大军战酷暑,斗严寒,转战各地,修路搭桥,抢救伤员,转运物资。他们先后参加了太原、大别山、青沧、鲁南、淮海、平津、渡江等多次重大战役。部队走到哪里,支援大军就跟随到哪里。后方广大群众积极交公粮,做军鞋,支援前线。每到夜晚,各个村庄的碾米棚、磨房灯火通明,人影忙碌。“吱咯吱,碾子响,家家户户碾米忙。为了支前打胜仗,人人出力理应当。”这首流行在当地的歌谣,就是支前情景的真实写照。在青沧战役中,沧州人民积极支援前线,为保证战争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有数据统计,在1946至1948这三年中先后掀起了三次参军热潮。沧州人民把最优秀的儿女送到了部队,投入到解放战争当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众多彪炳史册的革命英模。他们有点燃沧州革命火种的刘格平,有北方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津南农民自卫军”领袖张隐韬,有著名的“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季振同,还有长眠于沧州市烈士陵园的400余位在青沧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九年,沧州市烈士陵园奠基兴建,并于1960年竣工并对外开放,之后又历经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园内多青松翠柏,草木繁盛。陵园的标志性建筑——青沧战役纪念碑,就矗立在广场正中。如今,沧州市烈士陵园已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缅怀英烈是最深沉的情感,继承遗志是最美好的纪念。我们唯有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初心使命,方可告慰先辈、告慰历史。勿忘历史,勿忘英烈,奋发图强,扬我中华,向所有的英烈致敬!
文章分类:
强国复兴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