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里考出28名硕士博士130名大学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1-14 10:59来源:沧州日报 小村里考出28名硕士博士130名大学生 ——探访献县安庄村人才辈出的“密码” 本报记者 刘 杰 在献县淮镇有个“学霸村”,不足600户2000人的安庄村,考出了6名博士、22名硕士、130名大学生。这个村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了乡亲们的谈资。一个相对偏僻的村庄,为何能飞出去这么多的“金凤凰”?这个“学霸村”蕴藏着怎样的“人才密码”?记者日前前往一探究竟。 “硕博墙”成文化景观,吸引四里八乡村民带着孩子来参观 来到安庄村,记者在村西看到一面墙,上面写着从村子走出去的硕士、博士的名字,以及他们就读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校名。 据介绍,今年春天,村干部提议建一个学子园,顺便把附近一处民房的后影壁粉刷一新,把村里的所有硕士、博士上墙展示。村民们都很支持。这面墙挨着村口,距离村小学比较近,学生们每天放学回家都能看到。“希望孩子们像考出去的学生们一样,读好书,出大才。”村党支部书记刘万敏说。 有了这面墙,安庄“学霸村”的声名远扬,外村村民专程带孩子来参观,使这里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人文风景线。 刘万敏说,村里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安庄历史上兴旺的时候出过几个书香门第,他们出钱办私塾,村里孩子可以免费去读书。后来,村里也发展起一些产业,但由于没有及时跟上转型升级的大潮,逐渐衰落,成了贫困村。但重读书的风气始终没有变,村里几乎没有文盲。 密集出大学生是近些年的事。上世纪90年代,一户人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相继培养出四个大学生。这件事对村里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家长常常拿这个事例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孩子们听话懂事,再有榜样带动,就这样几年一拨、几年一拨,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家家都有说不完的求学故事。 村民们不比吃穿,不比谁家有钱,比的是谁家孩子学习好 72岁的村民刘维刚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对知识和文化怀着很高的敬意,并且鼓励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老人说:“以前在农村除了种地,没有别的什么出路,只能教育孩子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好文化知识才能走出去。” 刘维刚的儿子刘双庆从小就认真学习,放学回家有活干活,没活干就读书。他初中在距离安庄村几公里外的镇中学上,那时家里没有自行车,刘双庆就每天走着上学、放学,一天四趟,风雨无阻。经过多年努力,刘双庆如愿考上大学,念的是医科,本硕连读,但这还不是他学业的终点,参加工作后又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博士。今年37岁的他,现在已经是北京304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赤足赶路已成历史,但村民们对苦难教育的尊重与敬畏,长久存在。有的家庭,孩子十来岁就让他们跟着下地干活,通过地里劳作从小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更有韧性。 刘万年在村里的小学教书20多年,村上走出的一部分博士、硕士是在他这里启蒙的。刘万年教过的学生中有首都师范大学的硕士、南开大学的硕士,他的女儿现在是武汉大学的在读博士。刘万年说,村民们不比吃穿,不比谁家有钱,比的是谁家孩子学习好。在这样的“学习攀比”下,村里的学霸一个接着一个地出。 苏亚楠和苏植佳是亲姐俩,她们母亲去世的早,父亲苏贻发平时在厂里打工,厂里没活了,再去镇集市上找活干,就这样拉扯两个女儿长大。两个女儿感念父亲的艰辛,刻苦学习,都考上了大学,老大还读了博士。 一场车祸使刘万全的一条腿受伤了,不能干重活,只能在厂子干些装货、卸货的活,收入不稳定。他每天忙于生计,根本无力辅导孩子作业,唯一能做的就是叮嘱孩子好好读书。令他欣慰的是,自己的三个孩子在逆境中成长良好,老大是天津医科大学的在读博士,老二老三都是大学生。说起这些,刘万全一脸骄傲。 刘万敏说,村里有几户家庭,孩子多,经济基础薄弱,但父母有一种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的劲头,他们打零工、种树、种庄稼,拼命干活,宁可不盖房子也要供孩子上学。 2015年,安庄村成立教育基金会,如有贫困学子,村里的企业和爱心人士会全力资助。目前,爱心基金已经资助了5位学生。 学风和民风相互影响,大学生之家、硕士兄弟在安庄村很常见 安庄村大学生多,家族传帮带作用是一个显著特征。刘万敏说,一个大家庭里,只要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有所造诣,就能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因此,像大学生之家、硕士兄弟在安庄村很常见。 安泽湖家的四个孩子中,老大是南开大学的博士,带动弟弟妹妹相继考上华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安泽跃家一门两硕士,大儿子是北京大学硕士,二儿子是法国巴黎大学硕士。安泽跃说,两个儿子平时相互督促、较劲,让读书成为一个携手攀登的过程。二儿子在选择专业、就业方面都喜欢和哥哥交流,听取他的建议,所以兄弟两人的专业都和互联网软件有关,现在又全部在北京工作。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学风和民风相互影响,让安庄村成为了“学霸村”。刘万敏说,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安庄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随着新一轮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他们谋划着接下来搭建平台,多与在村外的博士、硕士沟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更好地助力村庄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