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晚报“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第十九集——康其顺:找回过去的味道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2-04 09:20来源:沧州晚报 康其顺:找回过去的味道 儿时味道“诱”他回乡创业 记者:您64岁了,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给您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康其顺:我们一家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的家乡是青县盘古镇白庄子村。我兄妹七人。“贫穷”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我的兄妹多数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自主创业。创业成功,他们摆脱了贫穷,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记者:日子好了,您退休后为什么不选择颐养天年,而选择回乡创业? 康其顺:一是受家庭的影响。兄弟创业都成功了,我也想试一试。另外,赚钱不是我的目的,创品牌才是我的初衷。我18岁参军,经历了12年的军旅生涯,又在沧州供电公司做了30年的组织人事工作。退休了,没负担了,我想做点事。 记者:为什么选择去养猪? 康其顺:这日子好了,想吃啥就有啥。我们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肉。这肉吃多了,我总惦记儿时吃过的黑猪肉。弟弟每次利用出门的机会四处寻找,终于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的一家保种场找到了儿时家里养的黑猪,一次买回了5头。他让家人喂养了一年后,就用黑猪肉招待家人。那味道,真叫一个香。弟弟养了几年后,很多亲朋找上门来要。弟弟便试着养殖。他的养殖规模不大,只有200头。由于缺少销售经验,所以销路也不太好。可这黑猪肉市场上没有,味道又好,我很看好它的未来。2015年5月,我退休了,正式注册了天惠家庭农场,开始创业——养黑猪。我在家乡白庄子村建起了一个占地200亩的养猪场,养了1000多头黑猪。 用“奢侈”的“土法”养猪 记者:您退休前养过猪吗? 康其顺:我还真养过。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由于年纪小,大家让我去喂猪。那时我喂的就是黑猪。黑猪是我们当地的品种,原来家家户户都养黑猪。直到1988年,白猪来了。白猪出肉率高,生长期短,有利于大规模养殖。黑猪很快就没人养了。后来到了部队,我还喂过一年猪呢。说起来,我和养猪还很有缘。 记者:喂几头猪和搞养殖可是两码事啊。 康其顺:是的。在养殖方面,我是个门外汉。创业初期,我只想着黑猪肉能满足现在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觉得它有前景,便一步迈了进来。可是,真正为我指明创业方向的是我请来的中国农业大学的两位顾问。他们建议我用“土法”养猪,做“顶级产品”。 记者:顶级产品? 康其顺:是的。专家说,科学的“土法”养殖,就能产出顶级的畜肉。我们农场的土猪确实不一样。它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它们住的是独门独院的“别墅”,每头猪平均占地近百平方米;吃的是传统、无公害的粮食和蔬菜,饲料配比严格;生长周期更是长达16到18个月。 两项饲养专利“喂”出绿色畜肉 记者:您退休后回乡创业,家人支持吗? 康其顺:开始是很支持的。老伴拿出了我们所有的积蓄。我最初投入了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增加,我的积蓄花光了。可创业初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我只好卖掉了一套房产,可这还不够。老伴开始反对了。她藏起了家里仅有的一本房产证,不许我拿去抵押。没办法,我找朋友去借。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向朋友开口借钱,真是难张嘴啊。 记者:创业不易,您还遇到过哪些坎? 康其顺:资金这道坎算迈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养殖技术这道坎。猪的成活率低是最难解决的。我请教中国农业大学的两位专家,又与沧州职业学院畜牧畜医系开展合作,才攻克了绿色养殖中的一道道难题。黑猪出栏后,“卖猪肉”这道坎又摆在面前。我一面学一面干一面请教专家。我就像啄木鸟挑虫子一样,一个问题也不放过。现在,我们的“惠土”猪肉不仅摆进了大型商超,还在京东等网络平台销售,势头不错。 记者:您现在的产品能称得上“顶级产品”吗? 康其顺:我们的黑猪肉已通过了国家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达到《绿色食品畜肉》标准。我们的“用于黑猪生长的饲料配方以及制作方法”和“育肥黑猪的散养方法”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创业还在路上 记者:听说您的创业已惠及乡亲? 康其顺:白庄子是我的家乡。我选择回乡创业,就是想尽我所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现在,在农场工作的20多名工人都是50岁左右的农民。他们在这里工作,就不用再外出打工。这三年,无论多么缺少资金,他们的工资我都按时发放。我租用的农户的土地,支付的租金也是最高的,而且每年3月底准时交到农户手中。 记者:您的农场步入正轨,您的创业初见成效,未来有什么打算? 康其顺:经过三年的努力,农场终于走上了正轨,实现了盈利。由于饲养成本高、猪肉价格高,效益还不是很好。但我坚信,随着改革的深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我们正在加大网络销售量,它将是我们未来销售的主渠道。未来我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待效益好了,我准备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到那时,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康其顺,64岁,沧州供电公司退休职工,青县天惠家庭农场董事长。 人物档案 18岁的康其顺穿上军装,第一次走出家乡,应征入伍。 康其顺转业到沧州供电公司工作。 退休后的康其顺回到家乡青县盘古镇白庄子村。他开始创业,做起了“白发猪倌”。 迈过了资金、技术、营销等一个个坎,康其顺的天惠家庭农场步入正轨。 最骄傲的事: 2016年11月3日、2018年6月7日,康其顺两次拿到国家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他的“惠土”猪肉所有项目符合《绿色食品畜肉》标准。 最愧疚的事: 退休后,全部精力都用于创业,从未陪老伴去旅游,从未帮老伴接送过小孙子,家务也全抛给了老伴。 最难忘的事: 创业初期,几位在天津经营进口食品直营店的客商到他的农场参观,吃过黑猪肉后赞不绝口。此后不久,他的黑猪肉出现在天津市场。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 陈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