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沧州晚报“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第十四集——孟德荣:痴心护鸟18载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1-23 09:14来源:沧州晚报

孟德荣:痴心护鸟18载

主动请缨,做起了湿地鸟类调查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了鸟类研究和鸟类保护工作?

孟德荣:2000年,沧州市向河北省林业厅申报建立湿地保护区。申报资料报上去后,林业厅的几个问题难住了大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什么?有哪些鸟类品种?这些鸟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鸟类的分布是什么?由于没有详实的数据,申请工作停滞了。省林业厅把我的情况介绍给了申报组,经过和申报组接触后,我主动把这项工作揽了下来。从此,我开始和湿地的鸟打起了交道。

记者:沧州的湿地保护区面积很大,这项工作不轻松吧?

孟德荣:没错。平时我得给学生上课,做调研都是业余时间去。为此,我把学校的课程做了调整,周四之前就把课程教完,周四下午就背上照相机、望远镜、测量工具等几十公斤的设备,到海兴湿地和南大港湿地进行鸟类种群数量、环境分布、迁徙规律等方面的考察研究。

那时候条件还比较差,来回都是自费,为了省钱,我就租住在湿地旁的小旅馆里,一晚上只需几块钱。有时连这几块钱都不舍得,就借宿在附近的小卖部里,用塑料布打地铺凑合一宿。吃的喝的就更不讲究了,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记者:这次调研摸清沧州湿地鸟类的基本情况了吗?

孟德荣:经过两年的考察,我们在湿地共发现了200多种鸟类,填补了沧州鸟类研究的空白,由此,海兴湿地被列为河北省自然保护区。

创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当起“鸟医生”

记者:从那时起,您就开始筹建沧州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是什么驱使着您做这件事的?

孟德荣:信任和责任。我记得救助的第一只鸟是大鵟,从黄骅送来的。他们起初送到了市林业局,林业局工作人员知道我在搞鸟类研究,就送到了我这里。当时没有专门的救助中心,就在实验室里给鸟做手术。后来,我又救助了大鸨、灰鹤等多种珍稀鸟类。

救鸟的事被媒体报道后,我的手机号码成了救助野生动物的急救电话,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救助鸟,别人去还不给,点名让我去。我觉得,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得把这件事做好。

而且,我们学校有生命科学这个专业,具备救助野生动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我有责任和义务来推动这件事。

2003年4月,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创办了集自然考察、鸟类救护、环保教育于一体的“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这是继北京师范大学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之后的国内第二家在科研院所建立的以放归为目的的野生动物救护机构。

记者:救助中心成立后,你的工作更忙了吧?

孟德荣:是的。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去湿地做鸟类环志,挤出来时间再搞野生动物救助。

记者:有经费来源吗?

孟德荣:除了一些小额捐助,没有其他费用来源。有时需要乘车、买饲料,钱不够了我自己贴一些。我们去乡下接收受伤的鸟,有时人家不愿意免费给,要个误工费、补偿费什么的,我就自己掏腰包买下来。

记者:救助中心成立以来,你们一共救助了多少的鸟,最后都能放归大自然了吗?

孟德荣:救助中心成立以来,我们每年都要救助百余只鸟,毕竟条件所限,我们重点救助受保护的国家一二级珍稀野生鸟类。需要救助的鸟,一般伤势都较重,无法飞行之后才会被人们捕捉到。有些鸟送来之后,因伤势过重,第二天就死了,有些在手术过程中死掉了。最后经野化放归大自然的鸟,占到救助比例的60%至75%之间。

640.webp.jpg

给鸟做环志,成了鸟的“户籍警”

记者:有人说您是沧州鸟类的“户籍警”,您怎么看?

孟德荣:沧州鸟的种类、迁徙路线,我们都有非常详实的资料。现在,我每个周末都带着学生去湿地数鸟,收集鸟粪,观察鸟类活动。而且,我们不仅到沧州沿海,还去天津北大港、唐山等地,做环渤海鸟类的调研工作。

记者:做好鸟的“户籍警”,肯定很辛苦吧?

孟德荣:最辛苦的是给鸟做环志。我从2002年开始,每到候鸟迁徙季节,都带着学生自费到湿地去做环志。湿地里夏天闷热,蚊子多,在芦苇丛里一待就是半天,身上都被汗浸透了,还不敢脱衣服,一脱下衣服,蚊子都不要命地往身上扑。从芦苇荡里钻出来,外面一片阴凉地都没有,就在大太阳底下晒着,来回地运送要做标志的鸟,中暑是家常便饭。到了冬天,海风就像刀子,刮得人脸疼,站在冰上布网,穿着渔民的皮靴脚还冻得生疼。

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张网,为了防止张网捕鸟过程中给鸟造成伤害,必须一遍遍巡网,有时一天就要来回跑40多公里。巡网要巡到晚上10点多,把鸟和网收回来后还要称重、测量、登记、环志、放飞,干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给鸟类做环志16年,我们给近50种鸟类14000多只鸟做了登记环志。

记者:给鸟做环志,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孟德荣:我们环志的鸟类,多次被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回收,不仅丰富了这些鸟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还进一步证明了渤海湾东南部沿海湿地是澳大利亚与东北亚之间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为禽流感等鸟传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鸟类保护,任重道远

记者:过去沧州的鸟类保护是一种什么状况?

孟德荣:以前,人们缺少鸟类保护意识,尤其是对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来说,从地里捡到只鸟,就好像捡到了一块肉,拿回家就炖着吃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比较单薄,不认为捡拾到鸟吃了是一种犯罪行为。

记者:现在情况怎么样呢?

孟德荣: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动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有人捡到鸟,都积极主动地和我联系,不知道我的电话,还上网去查。还有的人把电话打到了国家林业部门,再一级级地转到市林业局,最后才联系到我。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我都特别感动,咱们沧州人在保护鸟类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记者:您认为鸟类保护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孟德荣:鸟类保护不能光喊口号,还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咱们沧州的湿地、滩涂,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繁育地,也是鸟类迁徙路上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护这些湿地、滩涂,平衡好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旦鸟类生存和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很难,鸟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记者:付出这么多辛劳,您觉得有什么收获吗?

孟德荣:我倒没觉得有辛劳,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至于收获就太多了,如果不是到湿地去调研,我还不知道咱们沧州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那么多美丽的鸟。我记得第一次到湿地去,看到海天之间飞翔着无数的鸟,那场面太震撼了,到现在依然记忆深刻。我希望这些美丽的鸟,能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沧州这片土地上。


640.webp (1).jpg

孟德荣,54岁,沧州师范学院动物学教授,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

人物档案

1988年

大学毕业后成为大学老师。

2000年

主持沧州海兴湿地的鸟类调研工作。

2002年

开始给鸟类做环志。

2003年

创建沧州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被评为第二届“沧州骄傲”十大新闻人物。

2006年

荣获河北省保护母亲河行动个人成就奖。

2008年

入选中国好人榜。

2012年

中央电视台《真诚·沟通》栏目对孟德荣进行专访并制作了90秒钟的公益短片,在央视新闻频道滚动播出。

2015年

被评为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

2017年

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

最难忘的事:

有一次到任丘救治天鹅,赶到时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坐着小马扎守在门口。原来老人怕天鹅受到惊吓,谁都不准进去,一直守到专家赶来。

最遗憾的事:

去年,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接收了一只受伤的大鸨。为了给大鸨手术,医院的骨科专家都来了。但因受伤过重,这只大鸨最终还是没能被救活。

最高兴的事:

每次把救治后的鸟放归大自然,是最让人高兴的事。开车带着鸟到合适的放飞地点,看着鸟冲出樊笼,飞向蓝天,自由地在天空翱翔,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最骄傲的事:

女儿孟维悦考上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学的是动物生态专业。寒暑假时,维悦也经常一起出去给鸟环志,研究沧州鸟类迁徙调查。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 赵业乾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