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势如虹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1-02 10:29来源:沧州日报 千帆竞发势如虹 ——沧县以项目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马志辉 (雄安·沧州)新材料管道装备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12亿元,大力引进雄安新区新材料管道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以新材料管道制品业为主的终端制品加工业,预计2022年10月全部完工;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项目4000余家加工企业签订入驻协议,560余家投产运营,占地500亩的沧东物流园已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的轻纺产品展示中心已装修完毕,正在交付使用;沧县崔尔庄智慧物流商贸城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集枣类干果展示、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加工、电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将建设智慧物流、冷库仓储、干果商贸、直播电商等业态,搭建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整合平台……行走在沧县,感受到的是项目建设的火热。 2021年以来,沧县以“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为契机,持续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好项目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全力以赴打赢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投资见效“三大攻坚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争当经济发展排头兵。 抓好项目谋划 蓄足高质量发展原动力 “把抓高质量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创新理念抓项目、招商引资抓项目、塑造产业抓项目、改进方法抓项目,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沧县的决策者深知,围绕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就要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大体量、高质量、示范带动效果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不仅能够为沧县发展带来资金投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还能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聚焦“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不断壮大,健康发展,助力全市构建“453”产业体系,沧县坚持“一四五九”工作思路,实施“一轴、双核、多区”联动发展战略,参照《沧州市产业提质提效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和相关产业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对现有产业体系重新进行了界定分类,明确了构建“3+3+4”产业体系,即:做大做强三大特色产业(时尚服装服饰产业、红枣及食品加工产业、药包材产业),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管件与铸造产业、电子设备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军民融合产业)。 围绕“3+3+4”产业体系,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群化为主攻方向,沧县凭借区位、交通、产业等发展优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引进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共识和一致行动。 打响“招商引资百日攻坚”,县级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对接洽谈客商50余批次。各乡镇、各部门全员招商,面向京津雄安、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精准招商。全县在谈、签约、开工项目243个,总投资达805.9亿元。启动“百大项目庆百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突出抓好明珠服饰、雄安中科信达等19个省市重点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好“飞地”招商以及“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政策,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加快形成重点项目滚动发展良好局面。2021年,全县已举办项目集中开工活动3次,开工项目83个,总投资135.1亿元;邀请“百家院校进沧县”,已有北交大、中科院研究所等29家科研院所与县内30家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同时,深入推进“百大项目庆百年”活动,确保全年落地2000万元项目100个以上;接续打响“第二个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战”,提前谋划2022年省市重点项目新增20个以上。 2021年1至10月,储备5000万元以上项目160个,总投资1772亿元;申报省重点前期项目9个,取得前期函项目5个;申报市重点前期项目13个,取得前期函项目7个。全县共启动省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271.3亿元,已完成投资55.25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223.7%,投资完成额和完成率均位列全市首位。 科技创新赋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日前,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5号中性硼硅玻璃窑炉正式点火投产,可年产1万吨中性硼硅玻璃管,大约能制成17亿支疫苗瓶。 作为中国医药包装协会推荐认可的国内药用玻璃包装制造领域领军企业,沧州四星公司依靠自主创新,拥有中性硼硅玻璃相关授权专利7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参与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新投产的5号窑炉,是专门为扩大新冠疫苗瓶专用中性硼硅玻璃管产能建设,采用行业领先的“全电熔维洛法”熔化拉管技术,实现了从配料到投料、从熔化到拉管、从检测到包装入库的全过程智能化生产,能够多元化生产各品规、多用途的中性硼硅玻璃制品。 科技创新,为沧州四星公司注入了动力。这离不开沧县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给予企业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沧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要动力,以强化质量标准为引领,以加强工业设计为抓手,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影响力。 大力实施科技强县行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实施创新主体提质增量工程,加快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建设更多的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主体,支持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和创新共同体创建工程,引入京津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对接小米谷仓学院,引进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大力实施人才兴县工程,创新人才政策,搭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载体,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聚集高端人才优势资源。 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正快速重塑沧县经济增长格局,一批高质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乘势而起。目前,沧县有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机构1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产业集群内研发机构50家,占全部企业的76.9%;专精特新企业14家,占全部企业的77.7%;集群内规上企业100家,占规上企业总数55.3%。 强化保障服务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质量和效益是项目建设的生命所在。而高质量和效益项目背后是推进机制的完善。 “东区的两栋办公楼已完成主体验收,4个车间完成基础验收,西区的1栋办公楼及1栋宿舍楼也已完成封顶工程,12个车间基本完工。”(雄安·沧州)新材料管道装备产业园项目总经理孙建芳说:“在这里,相关部门为我们提供了‘保姆式’服务,我们拿到土地规划许可证,到正式开工建设仅用了22个工作日,从项目立项到工程建设许可,再到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工作人员科学调度、高效协调,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我们特别感激。” 引来投资活水,还要促进招商选资项目尽快落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机制,已成为沧县各地加快项目建设、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重要抓手。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今年以来,沧县县委、县政府将“事在人为”的精神贯穿于所有项目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成立专班,明确专人负责项目选址、手续代办、建设服务、后期跟踪等工作,通过建立包联机制,提供便捷服务,以高效审批服务保障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与此同时,持续巩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优质营商环境,创新项目质量保障机制,项目联审“提质”。实现县发改、县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对项目集中研判、现场评分。目前,通过初审联审的优质项目达到60个。创新项目建设推动机制,日督周调“提效”。县四套班子坚持每周召开集中办公会议集中调度,包联领导每周到项目现场观摩指导,相关责任单位每天在微信群图文汇报项目进度,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堵点、难点问题。创新规上企业挂牌机制,营商环境“提标”。对243家规上和拟培规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牌重点保护支持,给予资金、政策、用电等优先保障。创新职能权限下放机制,行政审批“提速”。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沧东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将县级涉企审批权限下放,实现“一门受理、一站办结”,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39天。 优质的营商环境,一项项重点工程陆续推进,正聚成一股奔腾的力量,成为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强大“引擎”。截至目前,全县已举办项目集中开工活动3次,开工项目83个,总投资135.1亿元;邀请“百家院校进沧县”,已有北交大、中科院研究所等29家科研院所与县内30家企业开展对接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