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楼月运河人家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0-22 14:11来源:沧州日报 清风楼月运河人家 1、主持人:大运河的美是有声的。大运河畔的方言俚语、这腔那调,无不打上鲜明的地域印记。而这一特色,被地方曲艺所融汇、呈现。 孙健:据艺人口传和民国《沧县志》《沧县文化志》等记载,沧州木板大鼓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清初发扬光大。沧州木板大鼓艺人李朝臣曾进京为乾隆皇帝说了一个月的《西厢记》。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至今流传数百年,经历了明朝中、末期的孕育、形成期,清初的成熟期,清朝中叶至民国初的兴盛期,上世纪30时代日寇侵华时的衰落期,1959年至1978年的挫折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繁荣期和1989年之后的滑坡期,以及2003年以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抢救、振兴期。2004年8月,沧州木板大鼓成为“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这一古老的艺术曲种又有了新的发展。沧州木板大鼓曾在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得最高奖项——卢浮金奖。 沧州木板大鼓俗称“憋死牛”,有专家称其为“京韵大鼓的母根”,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艺术。唱功难度非常大,根据感情的不同分为拉腔、花腔、背宫腔、顿嗓、拖腔和固定的上下句式。它顿挫淋漓的大悲调是下层人民心声的体现,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一种诠释。每年夏天,沧县文化馆都在县礼堂搞沧州木板大鼓艺术节。白天培训,晚上演出。现在国泰民安,木板大鼓也有喜庆的调子,不只有大悲调。我们这几年经常创作一些新段,来赞美家乡,歌颂国家的好政策,让老百姓听得入耳入心。 主持人点评:听评弹等江南曲调,感觉似笼着杏花春雨中挥不去的淡淡烟霭;听木板大鼓等沧州曲艺,以黄河文化为底色、经大运河晕染的那种苍黄寥廓,撕扯着就跳到眼前。前者温婉柔淡,后者豪迈苍凉。木板大鼓等传统沧州曲艺不乏幽默与细腻,然而这些都服从于苍劲的基调。 2、主持人:大运河的美是有色的。大运河如一支如椽巨笔,把沧州大地描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大运沧州盛景图》长卷,代表着创作团队对这一美的理解和塑造。 王君:这张大作品是十几位画家用智慧和汗水完成的。《大运沧州盛景图》长21.6米、高2.15米,在沧州绘画史上可能是一幅前无古人的作品。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研究会就想用画笔来庆祝这个节日。当时搞了一个主题性的创作,表现沧州70年的变迁。我们请了大运办、沧州经济开发区和市文广旅局的领导,专门为主要创作人员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课。同时组织大家到黄骅港、渤海新区、沧州经济开发区以及大运河沿岸采风,最后成就了这幅作品。这是一个画家群体对家乡的情怀。我就在运河边长大,经常在河里游泳、河边玩耍,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还带着孩子在运河里游过泳,对运河有深厚的情感。我们15次易稿,请了很多专家来指导。画的时候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美都赋予运河两岸。我们把设计出来的草稿给相关领导和专家看,却收到了相反的意见:现在并不需要高大上的建筑,而需要绿色、生态、康养,得到启发后,我们又重新起稿。 这幅画的创作顺序是时空变化,集合了3个时代的内容,包括大运河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历史部分包括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清真寺、文庙、缸市街、水月寺等,沧州地标性的建筑都囊括其中。创作中最难表达的部分是畅想。畅想里面有大运河博物馆、生态馆、康养小镇、艺术园区等。技法最终呈现出合作的统一性是创作中的最大难点,每位画家的技法都要服从于整体。 去年8月到10月,我们开始创作。天气很热,女画家李红玉孩子才一岁半,每天都要从献县来这里创作。这幅画中的上千个人物都出自李红玉之手。当艰辛和爱注入画里的每个人物时,人物都变得生动起来。画家李奎岩在道东住,距离创作中心很远,下大雨也照去不误。创作这幅画有分工。沧州师院艺术设计系主任董振怀,暑假天天长在创作中心,从早画到晚。整个画面需要鸟瞰构图,这正好发挥了他的特长来完成现代建筑和畅想部分的设计起稿,然后由年轻画家满新建绘画。大运河边的树木花草由庞洪海先生绘制。这样安排,画风统一,不会杂乱。古建筑和古建筑相关的人物由李奎岩画,渤海湾出自杨芝文之手,整体的调控、设计,前期都是杨芝东。这幅画我们十几个人整整用了两个月才完成。 尹默:今天我们聚在一起,畅谈大运河文化。活动主题,其实就是热爱我们的家乡。家乡的大运河,对我们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记住历史,小朋友们要热爱大运河,了解这条母亲河。我今年80岁了,是大运河养育了我,沧州文化更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比如武术、杂技及一些非遗,大运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大运河的过去我们不能忘记,大运河的未来在这幅画的创作中,融入了很多专家、学者以及百姓的共同期盼。 主持人点评:情感是有色彩的,憧憬是有翅膀的,眷恋是有声音的。当主创画家们把对大运河真挚的情感融入到画卷中时,观赏者完成了从视觉到听觉触觉的审美转换。城有色,水有声,人有情,历史长河中的熙熙攘攘和现代风情的如梦如幻,流淌着回响和理想的温度。 3、主持人:大运河的美是韵味悠长的。大运河畔遗留下来的古典建筑、运河人家,无不承载着历史长河所积淀下来的那份幽情。 于龙华:《运河人家》是上世纪30年代与在博施医院工作医生有关的英国人写的一本关于沧州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的书。我展示的这张照片是正在建设的大运河公园的几字弯南关口的场景。另外一张反映的是运河过去的漕运和风情。现在正在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运河人家》丰富了沧州的人文历史。 博施医院坐落在南关渡口。在过去,南关渡口是大运河边重要的码头,机缘巧合,我买下了博施医院旧址。通过中心医院的陈秀春老师,我读到《沧州好医生》,看到了里面有那么多的人物和故事,包括一代名医都在这里工作过。当时还有许多英国医生来到中国,通过运河来到沧州,在沧州建医院,救死扶伤,做了大量赈济灾民、服务社会的工作。现在,每周六、日都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博施医院参观、学习。孩子们非常投入,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 文化需要传承,历史需要挖掘,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博施医院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大运河沧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我想通过个人努力,把博施医院1号楼的旧址作为一个中外交流的驿站,作为沧州与世界文化接轨、中英文化碰撞的一个窗口,让大运河畔的百年博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主持人点评:大运河的美是有韵的。在清晨运河河面的水雾中,在两岸古建的青砖灰瓦上,在苍苍的蒹葭里。草窠里的虫鸣,古柳上的蝉唱,团团的圆月,弯弯的新月,乃至日暮飞檐,残雪衰草,古渡夕照,鱼跳浪,水微波,人来往,都是幽幽的风韵。清风楼夜月,运河畔人家。行吟于大运河岸,如在历史风韵里倘徉,时空交错,变幻迷离。 4、主持人:大运河曾是粮道、运输通道,它的美既有道义,也蕴含着高妙的哲思。沧州武术循大运河走南闯北,武术掌故及功夫的境界,体现着其中的道义。 戴其润:首先要感谢“文化八仙桌”成全了我宣传沧州武术崇文尚武的想法。谈到武术中的道义,我想从师父李省山谈起。我是市级非遗“李省山长穗剑”的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60年代初,我开始习武,师父在青县运河岸边住。他曾是青县武术馆教练,那时已70多岁了,没有经济来源,但他教学生从没收过一分钱。我想这就是武术文化里的义之一。他靠放羊补贴家用,虽识字不多,却提倡文武兼修。他说,武术绝不是培养好勇斗狠之徒,而是要培养文武兼备之才。老师经常说,一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要谦虚,二是别人需要帮助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这话有哲理,是武术的道义。 当年在师父的小土院里,和师兄弟一起练武,是最高兴的时光。可以说,我们是喝着运河水练武读书的。中国功夫,是要下功夫,才会有功夫。天最冷最热时,都要坚持。毅力,也是基本的武术之道。 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中,沧州既是“杂技之乡”,又是“武术之乡”。两者都是运动之学,武术讲究技击,杂技讲究新奇。武术与杂技是在通过肢体语言诉说运河文化,有声有色有韵味。武术承载着大运河的道与义。不仅有个人的道义,还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道义。 主持人点评:民族危难之时,抗击外侮的战士中从来不乏沧州武术家的影子。如明代抗倭的刘焘及数千沧州武术兵,如喜峰口夜袭日寇的大刀队。讲究个人品德和技击之道的淬炼外,抵抗外侮、痛击外敌,是沧州武术中的民族道义。 5、主持人:大运河畔如今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貌,“清风市集”的特色文化产品、开放式的展销模式,使人耳目一新,给市民带来文化消费的趣味性。 张立民:“清风市集”创办的目的就是为文化更好地交流,为文化爱好者创办一个交流平台。最早在原无线电二厂,一路走来不容易。我们一点点做,一点点积累,最大的感受是“累透了”。累没有白受,目前“清风市集”吸引了很多人参加,有的文化爱好者每周都参加,就是因为感受到了“清风市集”的趣味。“清风市集”的文创者们,围绕大运河进行了一系列创作。比如,冯瑞芬创作的沧州老城门系列绘品,画里有许多老记忆。还有一些文创,如把沧州名吃做到手机壳上,用錾铜工艺进行大运河文化作品的创作,还有书签、布兜、版画等。把大运河沿岸的民俗特色都包括了进去。一位西安美院的研究生本计划留在西安,但通过参与“清风市集”的创意过程,她感受到大运河的魅力,决定留在沧州继续创作。 我们会坚持推广沧州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把“清风市集”做好,为文创产品搭建更好的平台。我们计划把作品推广出去。比如嘉兴的早餐是粽子,与沧州的小吃有很多不同。我的梦想是把“清风市集”带到和我们同饮一河水的大运河沿岸各个城市。城市之间有距离,大运河却把城市文化联结在一起。 主持人点评:“清风市集”得名于北宋文人的“西园雅集”。当年,参加“西园雅集”的不仅有驸马都尉王诜这样的收藏家、米芾这样的鉴赏家、李公麟这样的大画家、苏东坡这样的文豪,还有沧州人李之仪。“共饮一江水”是李之仪的名句。“清风市集”融入沧州各种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趣味性,雅俗共赏,创销一体,又将目光发展到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联结上,在传承中做到了开创。 6、主持人: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河畔的沧州儿女对母亲河的爱,如悠悠河水,不舍昼夜。 王成东:关于大运河的保护,需要从三方面来说。一是为什么保护?二是谁来保护?三是怎么保护?从主观意愿上,我们都希望运河越来越好,国家也倡导大运河的保护,所以保护好大运河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更重要的是,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传承好,没有保护就没有利用和传承。 谁来保护?大运河沿岸,从南到北的所有人都应积极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一方面,大运河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好政策。另一方面需要民间力量一起参与。尤其是小朋友,应从小树立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 怎样保护?随手可为。比如说有一位60多岁的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已经很多年了,这就是在给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就是举手之劳。我们要有这种意识,通过习惯的改变来改善环境。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母亲。做公益是付出,不求回报,但如果坚持付出肯定有回报。今年以来,我获得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民间河湖卫士”称号,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持人点评:大运河的美有声有色,有韵有趣,有道义,更应有爱。岁月的风霜催老了大运河,沧州的母亲河需要沧州儿女来呵护、保护。人人都自觉养成举手之劳爱护运河的好习惯,就是为大运河献出了一份儿女的大爱。 总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主 讲:孙 健 沧县文化馆馆长 王 君 沧州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会长 尹 默 著名画家 于龙华 博施医院老建筑保护者 戴其润 市武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张立民 清风市集创始人 王成东 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会长 主 持:祁凌霄 执 行:刘 伟 高海涛 哈薇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