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成了养蝎能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8-26 15:55来源:沧州日报 扶贫干部成了养蝎能手 本报通讯员 康军民 本报记者 尹君伊 30平方米的养蝎池里,密密麻麻养着3万多只蝎子,只见它们精神抖擞,翘起长长的尾巴,爬上爬下,看得人不禁头皮发麻。而赵延明却满面笑容地说:“1公斤可以卖1200多元呢!” 如果不去扶贫,48岁的赵延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养蝎能手。2017年3月,原本在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的赵延明,到献县陌南镇杏园村驻村扶贫。在一次走访贫困户时,赵延明看到一位贫困村民在墙缝里捉到一只蝎子后,十分小心地放到了盒子里。 赵延明很好奇,上前打听:“捉这个干什么用?”村民嘿嘿一笑:“放着,卖钱,一只可以卖1块钱哩!”赵延明又问:“这个东西挺值钱,怎么自己不养呢?”村民说:“养不活,蝎子娇气得很,都在墙缝里生活,很难养的。” 村干部告诉他,每年都有外地人到村里收购蝎子,1公斤蝎子可以卖到1200多元,村里以前也有想养的,曾有一位村民投入了1万多元,但最后一只也没养活。 回到驻地,赵延明陷入了沉思:“养蝎子致富不是新鲜事,全国各地都有。既然蝎子销路这么好,如果把这个副业发展起来,村民们就多了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从那时,赵延明开始了摸索。他先是从网上查找资料,看到河南、河北有很多养蝎子的地方,就打电话联系。本来,驻村干部每周可以回家一次,可自从研究养蝎之后,赵延明一到周末就自己开车去河南登丰、洛阳和山东济宁、天津等地学习,向人家请教。 回来后,他在村里要了一间闲置的屋子,用砖头、玻璃垒起了窝,又购买了几个加湿器、加温器。赵延明觉得研究得差不多了,就自己花2000多元购买了1.5公斤种蝎,边看书、边学着养了起来。 “养起来才知道,这个东西确实是娇气,温度、湿度稍有偏差就会死亡,需要天天盯着看。湿了会得大肚病,干了会得干尾病,多了或受到惊吓会自相蚕食。”赵延明说,为了这些宝贝蝎子,他连家也不回了,“长”在了蝎子养殖室。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种蝎平安活了下来。蝎子的特性是交配受精1次可连续产仔3到5年,至第二年6月,赵延明养的蝎子开始抱蝎了,这可把他乐坏了。 “小蝎子刚生下来待在母蝎子的背上,吸收营养,将近一周后完成了第一次蜕皮,成功下背。随后的日子里,完成了一次次的脱皮,从幼蝎逐渐成熟。”赵延明在这期间也熟练掌握了各个时期幼蝎的养殖技巧。他发现,靠幼蝎自然蜕皮成活率低,于是又自费买了脱皮机,这样一来,成活率达到了70%,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赵延明能把蝎子养活的事一下子在村里传开了,一些村民有了兴趣也想学,赵延明就手把手地从建池子开始教村民养蝎子。现在,已经有3位村民的蝎子顺利成活。其中,一位村民一边养蝎子,一边收蝎子,最多时每周的毛收入达到6000元。还有好几户村民在观望今年的情况,跃跃欲试,在砖缝里捡到蝎子也不再出售,而是自己养起来。 目前,赵延明养的蝎子已达到3万多只。“依目前情况来看,就算损耗过半,预计今年的收入也会达到1万多元。这些收益将用来为村民们购买种蝎。”爱琢磨的赵延明在养蝎子的过程中又萌生一个新点子:“蝎子需要吃黄粉虫,受疫情影响,现在不好买。如果再把这个探索出来,村民收入能再上一个台阶。” 上一篇40余名公交职工学冰壶
文章分类:
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