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家乡 富了老乡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8-05 14:14来源:沧州日报 位于河间市景和镇的景和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为粮食种植、畜禽养殖和休闲农业。近几年,园区以农旅结合模式探索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径,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幅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美了家乡 富了老乡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殷文红 李粲 白光明 种植养殖齐步走 盛夏时节,来到位于景和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意馨合作社,缤纷色彩彰显着丰收的喜悦。 果林里,黄白桃子挂枝头,个个都有拳头那么大;冷棚中,紫黑圆茄藏叶间,铆着劲儿比谁长得更快;大田里,染黄了半边脸的谷子低下了头。放眼望去,领地最多的还属玉米,翠绿秸秆摩肩接踵,好似一片茂密无边的青纱帐。 “2013年,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就在园区流转了7000多亩土地,目标就是让现代生态农业在这里扎根。”合作社负责人曹巨英介绍道。 300亩优质果树基地,64个冷棚和日光温室,是合作社实现目标的力作。在调整种植结构的探索中,这里除了引种茄子、西红柿、黄瓜等大众蔬菜,还与西瓜、草莓、火龙果等新成员牵手。不仅如此,借助北京林科院、山东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社还尝“鲜”多个特色桃品,让果园在6月至10月底前都有新鲜味美的桃子上市。 在种植方法上,更加注重生态循环。大棚里追施的有机肥,都是合作社收集畜禽粪便、野草、秸秆后腐熟发酵的,不仅天然绿色而且营养卓然。治虫、杀菌也都采用的是物理、生物防治办法,一切向好品质看齐。 而在探索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合作社更是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之路。 “除了种植外,我们还规划了林下养殖区,散养鸡、鸭、鹅、羊。它们的饲料中最重要的原料,就是我们大田里种植的玉米、小麦。”曹巨英说,种植生产、养殖消化,不仅可在饲养环节节省原料购入成本,还能通过控制源头饲料品质,保证生态养殖的品质。 加工销售不发愁 品质的提升,成了园区农产品打开京津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如今,意馨合作社的农产品,主要供应到北京丰台区的街道驿站、幼儿园、养老院等地,可满足83万人的生活需求。 不仅如此,为带动园区内其他合作社的产品销售,在新华区维明路上,由意馨合作社主导建设的农业合作社联合社展示大厅正在修葺中。完工后,将用于展示、销售园区内合作社生产的无公害产品。曹巨英说,如今已有32家合作社加入到联合社中,一起探索农产品从地头直达餐桌的销售新模式。 另一方面,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园区还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等环节结合,实行一产为主、多产并举的综合开发模式。 来到园区内的河天瑞速冻饺子食品有限公司,几辆冷藏运输车正在等待它的“餐点”。工人们忙进忙出,将一箱箱速冻水饺填装进车。不一会,一辆辆运输车即满载而归。 这个水饺厂,正是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杰作。不管是大棚中种植出的茄子、豆角等蔬菜,还是露地里的大白菜,大部分都在这里被“消化”。制作面团、擀皮、制馅、包饺制形、速冻、装袋……现在,每天可生产1500余公斤水饺。 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一个现代化水饺加工厂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新厂内,我们引入的全都是全自动生产设施,到时候只需10个人,一天就能生产数吨饺子。”曹巨英说。 田园风光醉游人 将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向休闲农旅迈进,这里的动作更是非同凡响。 早在2016年,园区就以“国家A级景区”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景和田园度假区”。“我们在园区内建设了乡村大舞台、民俗博物馆等农家特色十足的景点,为的就是让咱市民来了,感受到不一样的趣味。”跟随曹巨英在园区重点打造的国防文化教育养老区游览,淳朴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 民俗博物馆里,农耕老物件倚靠墙角,无声诉说着旧日的劳作时光;乡村大舞台外,生、旦、净、末、丑雕塑栩栩如生,似在唱出人间百态;百米亭廊间,大红灯笼高高挂,映照着农家红红火火的好日子。“除了已有的特色,现在我们正用心打造大型军服馆、雷弹馆、武器馆、党建馆、国学馆等五馆于一体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后还计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小学研学。”曹巨英介绍道。 不仅如此,意馨温泉康养园、水上乐园等特色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届时,这里将成为高标准旅游、休闲养老基地。 瞄准乡村农旅,位于园区的兴丰农场,围绕“体验休闲农业”的主题,打造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丰尔庄园。 紫色花朵迎风摇曳,起伏如海浪,浪漫气息扑面来……眼下,丰尔庄园的马鞭草竞相绽放,一片花海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大型儿童乐园、恐龙园、蜜蜂园、马术俱乐部,还有占地400余亩的特色住宿营地……将文化创意、农业景观、农产品等巧妙融合,游客可在这里畅享田园休闲生活。 口袋脑袋一齐富 “美丽的意馨,我的家;兄弟姐妹,笑呵呵……”村民马三满又唱上了,歌声里满是愉悦。 问她:“为啥这么高兴?” “俺就是个种地的,谁能想到,曹总这么器重俺,让俺当园区的导游。不光给俺升了职,还带着俺学文化,你说能不高兴吗?”人逢喜事,马三满自然高歌不止。 今年58岁的马三满是景和镇石灰屯村的村民。几年前,将自家土地流转给意馨合作社后,她也来到这里打工管理大棚。这一次,合作社要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中马三满“能说会道”的才能,曹巨英便让她学着做起园区的导游。 与马三满一样,郭怀功的生活也因意馨合作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多岁的他原本只守着几亩枣树地为生,日子一直过得不宽松。几年前,将家里的10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不仅每年可得到6000多元的流转金,在园区学到喷灌管理技术后,每月还能再挣3000多元。 在景和现代农业园区,像马三满、郭怀功一样被带动起来的村民还不少。其实,从成立之初,园区就注重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园区,带动园区内合作社和农户齐发展。通过“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合作社”等模式,不少村民都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到园区建设和管理运营中来。目前园区已带动周围7000多户百姓致富,直接解决劳动力就业3000余人。 不仅如此,园区还与河北农大等高校合作,聘请校内农业教授、博士为技术顾问,搭建科技引进推广的桥梁,同时对园区农户开展培训,共培训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新兴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887人。 上一篇电影回归 渐入佳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