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沧州文化“云端”相遇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5-21 10:58来源:沧州日报 网上浏览博物馆收藏、线上规划馆讲述沧州历史、“文化八仙桌”在线举办……近期,文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让狮城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在线畅享文化盛宴—— 与沧州文化“云端”相遇 本报记者 刘伟 国际博物馆日:线上体验“多元与包容”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多元和包容’。为了体现这个主题,博物馆策划了多期线上活动。”沧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玮说,虽然沧州博物馆已经恢复开放,但实行限时限流和实名预约。为了满足更多公众的文化需求,加大线上体验成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创新。 据了解,从3月6日起,沧州博物馆就开始陆续推出线上云游之沧州历史名人展。沧州历史名人展遴选出上自西周下至1919年80余位历史名人进行集中展示。其中主要为沧州籍,另有任职沧州、客居沧州或遗迹遗物留存沧州的非沧州籍历史名人,重点突出他们在沧州历史乃至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 “沧州历史文化灿烂悠久,人才辈出,代有其人。本次我们推出沧州历史名人展的目的,就是要弘扬传承沧州优秀的传统文化。”谈及线上推广名人展的初衷,王玮说,“时代在发展,与时俱进是各行各业都不能回避的课题,博物馆也应借助科技发展的无限潜力,让展陈方式变得更丰富,开启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 4月28日,为更好地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文化服务,沧州博物馆还推出了主题为“沧州湿地沿海生物科普巡回展”的线上展示活动。对此,王玮说:“此次线上巡回展的目的,就是引导广大青少年一起探索自然、探求生物奥秘,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目前沧州博物馆正在举办线上“沧博珍宝小课堂”,把沧州的“藏家宝”用图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也传播“藏家宝”背后的沧州文史知识。 线上规划馆:把沧州讲给您听 “参观一座规划馆,就是游览一座城市……沧州规划馆以她独特的设计造型、先进的布展理念、宽泛的展示内容,展示了沧州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变迁,从今天开始,我们分六期进行线上图文直播,把沧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给您听。” 近日,在沧州规划馆的公众号上,一场场“把沧州讲给您听”的线上展览,正吸引着沧州市民“驻足观览”。 “每一座城市,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姿态。每一座规划馆,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城市的传承和发展,浓缩城市的精彩。”沧州规划馆馆长贾金柱介绍说。“这是在特殊时期进行的特殊尝试,作为沧州对外展示的窗口服务单位,公众不能亲临现场参观,于是我们就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渠道,开拓一种崭新的讲解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能见度,为参观者提供一种崭新的观展体验,让参观者、展区和讲解员形成‘咫尺天涯’之感,由现场讲解转化为线上图文直播,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影响,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参观体验。” 在这次线上展览中,沧州规划馆重新优化梳理展区内容,重新编辑讲解词,补充新内容,把展区视频、图片做特效处理,保证让参观者足不出户也能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展区最新展示成果。 “前两期公众号线上观展人数2000余人,可见线上传播的重要性和明显优势。”贾金柱介绍说:“通过这次线上展览,也为我们今后的布展和更新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线上观展,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遇见沧州,线上观展也正走出展馆,将更多实惠和贴心带给公众。” 文化艺术:相聚“云端”成新常态 “我们先后通过线上组织了多场活动,受到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介绍说,在疫情期间,沧海印社主动组织社员用手中的刻刀,以篆刻的艺术形式,讴歌奋战在一线的战“疫”英雄,赞颂“众志成城”的战“疫”精神,治印数百方。 我市文化艺术届的专家和学者纷纷通过举办线上活动的方式服务大众。 “在线上,我们学会组织全体会员及诗词楹联爱好者,撰写了大量正能量的诗词曲联作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王今伟认为,线上活动和传播更加便捷。 沧州日报举办的“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活动一直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新形势下,也采取了网上访谈的方式,先后就人们关心的网上教育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邀请相关专家组织讨论,为读者们带来了线上文化服务。 “文化八仙桌”访谈之大运河系列策划负责人张徽贞介绍说:“现在我们已经连续做了《挖掘运河记忆讲好运河故事》《名楼临波瞰长河》《一船灯火古渡头》《借力文旅融合激活千年运河》4期主题访谈,得到领导的认可和社会关注。” 她说:“大运河承载的不仅有自然风光和两岸儿女的悠悠乡愁,更重要的是流淌着千百年的历史文脉。这才是大运河文化恒久的魅力所在,也是最需要读懂的沧州故事。” 如今,文化艺术相聚“云端”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了线上的广阔空间,开发线上活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在线上文化服务功能开发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一位资深文化研究学者分析认为:“文化生长具有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把内容做精做好才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