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把村庄变花园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5-18 10:49来源:沧州日报 誓把村庄变花园 ——河间“大校”村官石炳启治村记 田秀娟 占地15亩的进村花园已建设完成,园内,月季、海棠、山楂正随风摇曳;投资350万元的大庄农产品展示中心正在建设;两层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主体工程竣工,广场、游园建设即将全面动工;村内四纵三横的主街道开始硬化……立夏时节,走进河间市兴村乡大庄村,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两年多来,大庄从垃圾遍地到鲜花盛开,从矛盾频发到安定和谐,从私搭乱建到统一规划,从人心涣散到一呼百应,从“后进村”到“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炳启,如愚公移山般,一头扎进村子,谋划产业,改善村貌,心系民生,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石炳启先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十大军休榜样”等多项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并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他的事迹还被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编进了唱词。 临危受命“八师长”回乡当村官 石炳启1958年出生于大庄村,20岁参军,从军40年,副师职,大校军衔。他排行老八,辈分又大,村里人称呼他八叔、八爷、八师长。 2017年1月,石炳启退休后回乡小住。当时,村“两委”班子涣散,村内矛盾纷争迭起,村容村貌脏乱差,是河间市的后进村。村里迫切需要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带头人,来改变落后局面。 石炳启军人出身,副师职大校军官,为人正直,办事雷厉风行,说到做到,在村里有很高威望。无疑,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但是,他能否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接这个苦差事呢?大家心里没有底。彼时,不只乡党委相中了石炳启,乡亲们也把企盼的目光投向了他。 回老家当村官?开玩笑吧?家人对这一建议,表示强烈反对,“农村工作不好做,得罪人不说,弄不好还得把多年的好名声搭进去。你图个啥?” 可是,乡党委的真诚召唤,乡亲们的热心举荐,以及军人的使命感,让石炳启觉得这是一份难以推卸的责任。 一心想着“回老家做点事儿”的石炳启,硬是说服了家人,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退休生活,毅然接手村里工作,回乡当“村官”。 2018年2月13日,石炳启正式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从部队转回了老家,被任命为大庄党支部书记。妻子也随他一起回到了村里。 众望所归,“八师长”回来了,乡亲们看到了希望。 铁腕治乱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大乱,必大治。 石炳启仔细梳理村内矛盾,发现村里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部分村民任意妄为,不按规矩做事导致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经过多日走访深入了解,制定出台了大庄村第一份红头文件《大庄村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准”》,村民代表签字认可后,通过张贴公告、大喇叭广播等形式,做到家喻户晓。仅半年,又相继出台《大庄村房屋街道管理规定》《关于大庄村村内整体绿化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红头文件。 有了文件,就有了规矩,有了处理矛盾的“尚方宝剑”。规矩定了,能不能执行下去?即使执行了,能不能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执行过程中有没有私心杂念?新官上任这“三把火”到底能烧多久?村人拭目以待。 《大庄村房屋街道管理规定》第七条明确规定:住户墙皮以外,不许私搭乱建。可是,偏偏有人不听这一套。村里年近八十的老先生在自家房外搭建棚房,明显不合村规,理应拆掉,可老人脾气大,年纪大,人见怵三分。 经过考虑研究,石炳启带领村支委3人去了现场,问老人:“您自己拆还是我们拆?”老人平静地说:“你们拆吧。”于是大家一齐动手,顺利拆除。第二天,石炳启起早在村中转悠时,赫然发现,老人又把棚子搭上了。这次石炳启带领村“两委”成员5人,再次进行了拆除。想不到,一夜之间,老人再次搭建好。石炳启哭笑不得,又带领全体党员和村民调解委员共15人进行了拆除。 “三建三拆”之后,不仅老人再没私搭乱建,村民也彻底信服了,开始自觉执行这些“文件”。村内出现的各种矛盾都在“红头文件”中被一一化解。大庄的工作在建章立制中顺利开展。 解决了私搭乱建的问题,石炳启又开始规划村庄的整体建设。大庄是个农业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菜和种树,种植会产生大量的菜帮子、树叶子,而村里没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所以村民就随便堆放。赶上风大的时候,塑料袋、树叶子被吹得满天飞。 通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商议,石炳启决定把街道两侧、房屋周围统一规划,栽种花草树木。凡是村内院外的树,除了有观赏价值或者古树外,一律砍伐。村内所有空地收归集体所有,统一纳入整体规划。规定是有了,但是执行起来却不容易。在村民意识中,这就是自家的地盘,如今收归集体所有,涉及自身利益,部分村民意见很大。有要跟石炳启“玩命的”,有叫嚣着“要想拆,就从我身上轧过去的”。 “没有钉子户,不能留死角。这个事,办就办到底,不办到底绝不收兵。”石炳启下定决心。 在伐树过程中,当初“三拆三建”的老先生身先士卒,不但首先清理了自家的树木,把自家闲置土地无偿交给村里,还积极配合“两委”做他人的思想工作。“石书记人家不图啥,就是真心为大伙儿办事,大伙儿都应该支持他。我现在八十了,谁不支持他,我坚决不干。”老人逢人便劝。后来他在村民代表选举中被选为村民代表,还被评为先进村民。 不到一个月,大庄村就完成预定目标,收回闲散土地40余亩,把一些村民眼中的“痴心妄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村内建起了公共小花坛、小游园、多功能灯光球场等游玩健身设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呼百应 村民拧成一股绳 管事先管人,管人要管心。 每周两次班子学习、议事碰头会,每周一次党员学习活动,每半月给村民讲一堂政治课。一年下来,组织召开全村会议5次,给村民上政治课12次,“两委”班子开会学习41次,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学习48次。石炳启讲课别开生面,以事说理,诙谐幽默,生动鲜活,不仅本村党员群众爱听,周边村的老百姓听说石书记讲课,也常常过来听课。 村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整体提升上来后,石炳启开始探索村民自治的管理新路。要让大庄村人人有事干,人人为村作贡献,每个人都树立主人翁意识。凡是受苦受累搭钱的活儿,石炳启就带领“两委”成员往前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石炳启的带领下,大庄村的村风发生了明显转变,村里有什么事,人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民感叹,“以前没有当义工这一说,你找人干活,钱给少了都不干。现在,村里有活儿,喇叭一喊,全村人都来了。” 垃圾入箱了,村内街道整洁畅通了,村民们心服了、气顺了,石炳启着手解决村内积水问题。排水道需要修100多米,最深处达3米,工程造价13万元,村里没有钱怎么办?石炳启说:“钱我垫上,活咱自己干!”结果村民一呼百应,最后算算账,只花了5万多元。困扰村庄多年的“老大难”,彻底解决了。 村民安装天然气,有134台天然气壁挂炉和灶台要装运回村、分发到户,消息发到青年先锋队工作群,25分钟,人员集结到位,不到1小时就把事情干完了。村里需要栽种花树,大喇叭广播后,先锋队青年免费捐赠了上百棵苗木。 如今,村里成立了老年监管队、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村青年先锋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村民爱心帮扶队、村文体总队、红白理事会。各类群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面前,石炳启再次站在了阵地最前沿,冲锋在第一线,无怨无悔。村民说:“有石书记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石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大庄村组建了“防控疫情大队”“疫情防控尖刀连”。每天,60名不着军装的士兵日夜坚守着阵地,负责村中巡逻、消毒、排查等工作。石炳启任总指挥、负全责,全体村民都是志愿者,每一个村民都有一个公益岗位。防控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 因为疫情,村民的树苗销售受了影响。石炳启和村“两委”干部临时变身在线销售员,在朋友圈里为群众为村民销售树苗。线下接待客户、运送树苗,村“两委”干部全部代劳,销售1万余株树苗,老百姓交口称赞。 愚公移山 村庄变化日新月异 因为严抓移风易俗,大庄村出现了“零彩礼”姑娘。年轻人结婚,都请石炳启去当证婚人。大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 石炳启还被乡里任命为周边7个村的党总支书记,同时担任了南李子口村的第一书记。他给河间市20个乡镇615个村“两委”班子讲过课,还给相邻县市、军分区武装部、厂矿企业讲课。 现在的石炳启,一副农民打扮,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在村里转悠,一天两万多步,发现哪儿有问题,马上着手解决。他又重新背起少时的粪筐,跟村民们一起清理卫生,累得又黑又瘦。有村民心疼地说:“石书记,别干了!全中国都没你这么傻的!” 村里收回闲散地,建设了建筑面积67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坑塘马上进行改造,坑里种荷花,外面安装彩色护栏。一处闲置的破旧民房,他们准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建成民俗博物馆。占地15亩的进村花园建设完成,园内种植了月季、海棠、山楂等。村内四纵三横主街道硬化全部动工。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大庄借上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机会,利用沧保路大庄路口交通便利,有商业发展基础等优势,多种渠道筹资350万元,建设大庄农产品展示中心。建成后,将对大庄及周边村庄的农产品进行展示直销,为全国各地优质农产品进入河间市场搭建新平台。“以新建农产品展示区为窗口,利用多年种植蔬菜和树苗的优势,我们计划将蔬菜投入北京市场,将树苗打入雄安新区,带动更多村庄的村民共同致富。”石炳启表示。 每一份承诺,都是石炳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有力的坚持。在石炳启的带领下,大庄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也成为河间市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一面旗帜。这位“老干部、新书记”,多次给河间市农村党支部书记讲授他的工作经验。他的乡村治理理念给河间的党支部书记队伍带来了深刻影响。 目前,村庄近期工作目标和远期发展规划已确定,石炳启把党和人民的事装在心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扑下身子,下足绣花功夫,誓把大庄打造成“花园式村庄”。未来的大庄,将成为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的大美村庄。 上一篇双管齐下 引得产业活水来
下一篇黄骅“政校企”共建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