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记者在医院看到,因打球突发心梗失去意识的苏先生,经过抢救已经恢复意识了。同场打球的4位医生的急救措施是恰当的,且效果显著。在抢救的“黄金6分钟”之内,他们共同协作,跑赢了死神。
(6月13日《沧州晚报》)
笔者注意到,这条新闻的网络留言区里,多数人都在称赞:“医者仁心”“好人之城”……确实,生死攸关之时,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
这是一群多么可爱可敬的年轻医生啊!20多分钟的时间里,2400多次有效按压,160多次人工呼吸,这样超高强度的劳动量,没有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没有职业精神作为支撑,没有融入血脉的仁心大爱,他们怎么能坚持得下来?
微信群里抢买“爱心蒜”、吴桥乡村为老人举办“爱心饺子宴”、关利杰北京跳河救人……笔者注意到,连日来,我们沧州的本地媒体上,经常出现彰显道德高度、体现人间温情的新闻。而这次的中心医院医生协力救助急症患者的新闻,从本质上来说,同上述新闻并无二致,它们都是以形式各异的善行善举传递着人间大爱,标注着沧州这座“好人之城”的道德高度,诠释着我们这座千年古城的文明积淀。
而更让人觉得温暖和欣慰的是,在这则新闻里,我们看到了正向互动的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回归。
身为医生,心怀仁心,治病救人,精研医术,不慕名利;作为病患,心怀信任,文明就医,怀诚守礼。这才是一个正常的、良性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形成的基础。诚然,每个行业、每个群体都不是一片净土,但瑕不掩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真心实意助人。
在这则新闻中,我们还看到了医生、患者、媒体、公众这几种社会身份的和谐互动,在良性医患关系的构建中,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和参与主体。这则新闻以一种鲜活生动的形式,释放出社会各界最大的善意。
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们都是建设者,同时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