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代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出炉。该报告通过对308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发现,当代青年择偶最看重“健康”和“能力”,近七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交际圈小”“工作忙”和“不主动”是青年单身的三大原因。
(6月10日中新网)
我最关注的是“愿等待不愿将就”的择偶标准,它暗合的是年轻人注重心灵合拍和内在匹配度的诉求。年轻人更注重寻找“灵魂伴侣”,而不过于看重对方外貌、财富、学历等“硬条件”,可以说是对婚姻负责的态度,是缔造幸福家庭的基石。
只是,这些想法很多时候容易被极端化。比如,一些年轻人在相亲后,只因为对方穿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衬衣,或是鞋子不是自己喜欢的牌子,就认定与自己“三观不合”,放弃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过度苛求对方处处与自己“合拍”,很有可能让年轻人忽视对方性格、爱好等深层次的优点,错失姻缘。
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岗位的不断细分,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都有助于年轻人的婚恋摆脱物质依赖。“90后”从出生就自带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强的标签。在婚姻问题上,他们更注重自我感受,希望伴侣能与自我高度合拍,也更有底气、有资本,等得起。这是“不将就”择偶观诞生的现实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带来的观念革新。
但是,年轻人里也出现了“恐婚族”。他们中,有的人经历了失败的爱情,但更多是从身边人或网上接收到了负面情绪,进而打出了“不愿将就”的口号。作为个人观点的表达,本无可厚非,但足够多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容易形成一种效应:一些性格较内向且交际圈狭窄的年轻人受此影响,既不信任网络社交,也排斥熟人介绍相亲等接触异性的机会。
爱情之美在于没有固定法则。青年在坚守“愿等待不愿将就”的同时,也不妨放弃一些偏见。多给自己一些机会,积极走出去,结识更多的人,才有可能遇到“有趣的灵魂”。“不将就”是选择上的不凑合,不代表行动上的不作为、不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