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中全家为他送行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5-01 10:30来源:沧州日报 84岁“沧州好人”马广义离世 歌声中全家为他送行 4月15日,“沧州好人”马广义走了。老人留下遗言:火化,不入棺,不收礼,不放哀乐,家人合唱感恩歌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4月17日,送别马广义时,全家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此,家中再无慈祥的爷爷,天上多了一颗明亮的星。 老人一生引领家庭成员做好事无数。发现患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多次步履蹒跚着登上十七级楼梯,到家中二楼广播室准时播报国家、沧州大事,直到再也无法迈上台阶。 运河区北大院社区的居民们说,每次从马家门前过,看到那些摇曳着花枝的树木,他们总能想起,那个瘦弱却腰板挺直、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花木间说:“咱们就得多种树,为国家生态发展作贡献!” 全家为他唱歌送行泪眼婆娑中满是老人生前身影 “爷爷生前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多次跟我们说,这是咱家的感恩歌。”马源均说,4月17日起灵前一刻,全家33人合唱这首歌。“我们全家用歌声为爷爷送行,大家都哭了。泪眼婆娑中,我仿佛看见了爷爷,穿着他最喜欢的黄西装,站在椅子上指挥全家唱歌……”马源均哽咽了。 马源均是马广义的长孙。在他的记忆中,无论干什么,爷爷都一板一眼,认真仔细到严苛的程度。“爷爷从小孤苦,和奶奶拉扯5个儿子长大,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爷爷一生最感念的是共产党的恩情。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恩。” 老伴儿李红琴讲了马广义的故事——他生在旧社会,6岁没了娘,13岁没了爹,八九岁就去天津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分到天津羊毛衫厂,被组织保送上了天津职工业校文科高中。李红琴就是在这时候走进马广义的生活的。 婚后没几年,厂里号召职工家属回乡务农。厂领导动员马广义让李红琴带头回乡。就这样,李红琴带着儿子回了农村老家。之后,世事多变,看重家庭的马广义毅然离开天津,回到沧州妻儿身边。 日子,是靠着勤俭一点点过起来的。两口子从无到有,把五个儿子拉扯大。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两口子带头做起了生意。马广义脑瓜活、懂技术,在家里干起了羊毛衫加工,李红琴在沧州最繁华的小南门一带做起了针织品生意。两口子头一遭做生意,达成共识:做个诚实买卖人。 “父母的言行影响了我们。我们兄弟几个原本都有单位,后来下海经商,还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他是一个观念很新的人。”大儿子马涌华至今记得30多年前的一幕:为了鼓励他,马广义特意弄了俩小菜,和他边饮边谈:“要想富,就得有拼劲,就得肯冒险,风险能让人得到锻炼,使人成才。”说起父亲,马涌华和兄弟们不由掉下泪来。 “爷爷一辈子紧跟党走。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老人,但党性强、觉悟高。爸爸和叔叔们下海经商一段时间后,爷爷发现,虽然赚了钱,但思想学习的机会少了,他就想在家里补上这一课。”马源均说,2003年,马广义成立家庭党小组,定期召开党小组会。“每次开会,爷爷都穿戴整齐,非常认真地给我们上党课。” 在马家很多成员心目中,马广义是这样的形象:永远板板生生,站在全家面前,指挥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不同的是,有的印象中,是他站在椅子上意气风发地指挥,有的则是他生病后坐在椅子上挺直腰板指挥时的情景。 生命最后不忘做善事带领全家为疫情捐款万余元 2019年3月,马广义查出淋巴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还有3个月。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精神,积极与病魔做斗争。2019年国庆节前,组织全家召开家庭党小组会,喜迎新中国70华诞。听说谁家有困难了,还是一如既往地伸手相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消息传来,病床上的马广义决定带动全家为疫情防控捐款。2月7日,在他的号召下,家庭成员分批赶来,共为疫情捐款11100元。 “捐款时,父亲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他还是坚持着……”马涌华说,在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还不忘带领全家做好事,父亲的这种精神,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日子好过了,马广义宣布,从今以后要注重慈善事业,不能忘了社会责任。 李红琴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自己做生意起,她和老伴儿马广义就在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那时,他们每年都为敬老院、残疾人、特困户送床单被面。有一年村里有户人家着了火,他们一下子拿出1万多元。“广义是苦出身,特别能体恤弱者。他做的事,我都支持!” 成立家庭党小组后,他们多次以全家的名义,向雅安、汶川等灾区及贫困学生、残疾人、困难户捐款捐物。多年来,累计捐款20多万元。 “爷爷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奉献》。这么多年下来,我们都耳熟能详了。”说着,马源均背起了马广义经常朗诵的那首《奉献》:“奉献是华夏的祖传,是道德高尚的体现。只要咱想发扬,咱就会心甘情愿……奉献很简单、很好做、也不难,你献一本书,我拿一元钱,咱们家家、人人都奉献,靓丽、繁荣、宜居、和谐的美丽中国梦就能圆……” 倡导的事情皆做到惟愿家庭党小组和广播室办下去 马广义深切地爱着祖国,爱着党,爱着火热的生活,爱着每个家庭成员。最后的日子里,他一再说:“这么好的生活,我还没活够呀……” 直到临终,他一直很清醒,并留下了遗言:火化,不入棺,土地是中国人的饭碗,不能浪费土地资源;不收礼、不放哀乐,伴着感恩歌离开人间;家庭党小组和红色广播室要办下去…… 说起老伴儿的遗愿,李红琴的眼睛又湿了:“去年发现患病后,他还坚持广播。我记得,一回是从中心医院出院、一回从和平医院出院,回到家,他非上二楼去广播不可,拦也拦不住,只好扶他上去。楼梯陡又窄,上去不容易。那17级的台阶呀,我真怕他有什么闪失,一直提着心吊着胆……” 在红色广播室的日子,马广义一直坚持到去年7月,直到再也登不上楼去。“我走了,还得找个人接班。”他说。 孩子们都有工作,人选不好找。83岁的李红琴说:“我来吧!这些年,跟着你们爸,别的没学会,多认了些字。你们爸的放大镜别扔,我正好接着用。” “爷爷生前经常给我们上党课,讲国家大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深深地烙进每个人的脑海中。现在我才明白,爷爷一辈子都保持着初心,临终都没有变。”马源均说。 得知马广义去世的消息后,附近的居民们赶来送最后一程。当得知老人生前交待不收礼金后,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人说:“当年修路修到老爷子家,往北就不给修了。我们东找西找,都不管用。老爷子问那修路的,北面的路修上,需要多少钱?人家告诉他后,他说,这钱我出了。这才有了现在这条路。老爷子,好人呢!” 有人为他献上挽联:“敢与松梅比傲骨,尚留德望在人间。” 采访后记 认识马广义老人,纯属偶然。2003年,因为要写一篇重名现象严重的话题类新闻,第一次走进老人的家里。后来,报社为弱势群体募集图书,他捐来1000元钱。渐渐熟了,越来越发现这真是个有故事的家庭。他们总是紧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尤其马广义,学习得非常透彻,并且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在他的带领下,马广义家先后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首届最美家庭称号,马广义本人还被评为第六届“沧州好人”。 后来,马广义成为新闻人物,与老人之间的联系却渐渐少了。直到传来老人去世的消息,才惊觉,自从得知老人患病后,本想看望,但阴差阳错,一直没有成行。小小城市,咫尺之间,竟成遗憾。 老人去世后,其老伴儿李红琴向我讲述了老人的人生故事。直到此时,我才算真正走进了老人的精神世界。 老人从小悲苦,是共产党让他翻身得解放,做了主人,他一辈子感念党恩。他一生不易,人生关头,重情重义。本来,他在天津是正式工,还被组织看重培养,但为了家庭,他毅然回沧务农。家庭,是他异常看重的东西。从房无一间,到为五个儿子先后娶妻,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他的孩子们都懂事孝顺。老了,他挂念着儿孙们,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全家树立新的家风典范。 他把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把对党的感情融入到家风建设中。这么多年来,党和国家提倡的,他在家中贯彻落实、身体力行。 马源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爷爷给我们上了几十年党课。到去世,还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 我想,这一课既是家风课,也是党课。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响起来的时候,一种精神力量,已经融入到这个30多口的大家庭中。 撰文/杨金丽 摄影/魏志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