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少提“别人家孩子”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4-27 11:11来源:沧州晚报 教育孩子少提“别人家孩子” 樊树林 近日,南京一名13岁的小男孩天天(化名)给家人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警方一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找到了这名小男孩。 你知道小学生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吗?答案不是考试,而是父母口中最爱提的那个“别人家孩子”——这是某机构对未成年人群体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在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阴影里,都有一个“别人家孩子”。这个“别人家孩子”就像神一样地存在着,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方位碾压自己。“别人家孩子”一直稳定地排在孩子们最不爱听的话题“前三甲”,其对亲子关系的“杀伤力”由此可见一斑。 13岁的天天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父亲的管教方式也比较粗暴。天天的父亲觉得自己的孩子干什么都不行,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对比,让天天误以为父亲不喜欢自己。遭到父亲斥责后,天天留下纸条离家出走。 家长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作对比的事情绝非孤例。一项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90.6%的受访者称,身边存在着对孩子有过高要求和期望的家长,83.4%的受访家长称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相比较。家长们必须清楚,你口中“别人家孩子”会对自家的孩子形成心理上的重压,如果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疏解,很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从而对“别人家孩子”产生敌视,引发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用一些身边的“榜样”对他们进行激励本无可厚非。家长让孩子知晓自己的短板,从而督促孩子迎头赶上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焦虑”之下,“别人家孩子”往往会刺激到自家孩子,让他们又很强的挫败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家长要尊重这种差异,对孩子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如果家长一味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看齐,打着爱的旗号“恨铁不成钢”,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尊,还会让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些人喜欢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记忆和评判,最后变得爱攀比、爱较劲,凡事爱往坏处想。对身边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生活中的收获熟视无睹,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典型的“心理偏盲”现象。 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必须摒弃这种“心理偏盲”现象,摆正自己的心态,多欣赏孩子的优点,少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对比。
文章分类:
清风楼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