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八仙桌丨一脉活水话新运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5-24 09:18来源:沧州日报 ◆总策划:李 冬 张徽贞 ◆主 讲:刘增祥 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孙云英 沧州师范学院教授 牛健存 沧州日报社记者 王成东 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会长 ◆主 持:祁凌霄 ◆执 行:刘伟 高海涛 哈薇薇 白玉霄 文化八仙桌丨一脉活水话新运 运河是沧州母亲河 刘增祥:一千多年来,运河对沧州经济人文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物流通道,每年从南方到北京有12000多条漕船运粮。元朝后期,运河拓宽,促进了民间货运和客运。它是沧州水源。唐以后,沧州气候逐渐干燥,依赖运河滋润。它是沧州地理分界线。人改造自然,也受到自然影响。运东运西农业种植和人文风俗就有很大区别。 牛健存:大运河是“互联网”“物联网”。它是文化载体,传递了南北文化,杂技和武术文化就是由它传播的。它既包容了多民族的信仰,又是美食长廊,还是一条诗意的河。 主持人点评 长城代表着民族的坚守,铁狮子是沧州人的精神图腾,大运河用母性的柔情,塑造了近古以来沧州的人文风貌,流淌着沧州人的依依情怀。 文明基因至今鲜活 孙云英:运河使盐业、武术、两岸商业等大繁荣,也给人们带来大量就业机会,表现出来的是商业文明现象,比如佟家花园的花受到北京很多王府欢迎,其中的御河月季是代表。再比如东光、吴桥一带的棉花曾被称为御河棉,民国时与澳洲的一种羊毛结合,成为特别高档的产品。运河号子,体现的也是商业文明。 刘增祥:大运河边形成诸多城镇,有的成为码头,如吴桥桑园镇,盛产桑树,桑叶再养蚕,因此得名。东光连镇,原名连窝镇,九村相聚,形成大镇。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此坚持9个月而败亡,这也说明了此地商业繁荣。运河沿线的香椿很有名,集中在沧县大白洋桥到泊头这一带。刚萌芽时,人们就把鸡蛋带着蛋液扣到叶芽上,用绳子捆住,让香椿在鸡蛋壳里生长。香椿芽长得更丰满、滋润、漂亮。送至京城,很受王公大臣的青睐。 牛健存:沧县兴济运河边上出了一位张娘娘。“车上树,牛上房,骑龙抱凤是娘娘”,这故事许多沧州人打小就知道。张娘娘被选中后,到运河的龙窝去梳洗,水一洗,头上的秃疮脱落变成了银碗,她也变成绝色美女。张娘娘是明孝宗唯一的妻子,皇帝没有再纳其他嫔妃。 主持人点评 商业文明是社会发展的飞跃,商业文明带动了其他文明的发展。大运河留给沧州的商业文明基因,至今鲜活。 活化运河文化 王成东:我们期盼运河活起来。怎么让它活起来?运河弯道多,用来减缓水速,这启示人与自然要有机结合,建设时有关人文遗迹要予以保留、继承。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流动的历史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利用好了人们的生活才更有鲜活性。利用好,首要先保护好。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母亲属于弱势群体,身为子女要孝敬母亲,更要保护母亲。 刘增祥:申遗成功,保护还在路上。国家档案馆馆长曾总结了沧州的四个“最”,其一就是沧州运河河道最原始。 孙云英:曾经的辉煌是底气,明天的辉煌才是目标。活字怎么做?第一在教育上。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做起来,让活泼的文化进入他们内心。第二在生活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心存大众。比如做一些活的博物馆。刚才提到御河月季、御河酒、历史大事件等,没有公共展示空间往往做不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做到生活里。 主持人点评 抓住大运河文化活化、开放、包容的特点,融入新的时代精神,与大众产生密切关联,才能够增添大运河的当代风韵。 奇思妙想呈现运河新韵 牛健存: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问题。“八仙桌”就是这样一个角色。68期以来我感觉特别受益。有时不在现场,但时刻关注,这就是大运河畔活的文化之一,是新的运河风韵。运河两岸的沧州是书法之乡,是工笔画之城,是雕塑壁画基地。目前北京有一万多名书画家需要疏解,沧州是否可考虑利用这一资源,为大运河文化融入外部力量? 刘增祥:月季从定为市花到现在三十多年了,原来做了那么多工作,到现在年轻人知道的不多,说明教育有问题。沧州月季花期长,品种有百十个,观赏、食用、药用的都有,这是我们身边接地气的东西,类似的还有不少。沧州的好东西要讲好,让大家都知道。 王成东:运河文化建设一定要有全民参与,利用好政策、资金的同时,更好地吸收民间资本。不仅要有经典的,更要接地气,让普通群众能够享受、参与、融进情感,走进平常人的生活,这才是真做活了。 孙云英:首先讲好经典故事,比如《诗经》、名人,让经典活在生活中。然后讲好百姓故事,活得精彩,还要把精彩传递出去。 主持人点评 “一船明月过沧州”是北宋孙谔过沧州时有感而吟的名句。朗月无声、烟水浮动、客船摇曳、灯影明灭、芦花瑟瑟,一句话就为沧州披上无穷诗意。讲好沧州故事,做活运河文化,就要把古与今的文化精髓融入到运河建设中来,用奇思妙想,呈现崭新的沧州和运河风韵。 现场互动 我家就在运河边 作家李炳天:五集文献片《飞越南运河》拍完了,片头曲是我写的,我用一个童谣引出来“嘎呦嘎呦车,姥姥来接,接着揍嘛去,听戏去,听嘛戏?好戏,徽班进京过此地。奶奶的歌谣还在耳边回响,大运河的星光在心中徜徉,佟家花园船来船往,清风楼下鱼跳水涨,夜夜桨声入梦来,我的家就在运河边上……”这首歌在网上的点击量达到八千多。文脉和国脉相承,文运和国运相牵。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把大运河变成流动的文化,活的文化。 京杭碧水润沧州 学者马平:客居沧州45年,写过不少运河的诗。借此机会,为大家朗诵两首。其一《水明》:“朝花万树锁游鲸,暮霭千船竞玉笙。海上新阳河上暖,天边朗月水边明。”其二《题大运河文化碑廊》:“京杭碧水润沧州,毓秀钟灵锁世眸。两岸青葱欣雨露,狂涛更向梦中流。” 画笔写出妙山河 农民画家杨芝文:上个月省美协组织一些画家考察河北段大运河,其中重点是沧州段。从青县到吴桥整个转了一圈。紧接着,市美协也组织相关画家大运河采风。采风、考察后会有一系列的展览来宣传运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山水文化,画家更喜欢表达山水情怀。作家写乡愁,画师画乡愁,画历史变迁,画城市日新月异,通过画笔宣传大运河文化。 “八仙”讲好家乡文化 朝阳小学老师左学智:自参加“文化八仙桌”以来,受益匪浅。朝阳小学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做一名合格的沧州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朝阳小学也愿意以“文化八仙桌”为基点,开展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做好第二课堂。 矿泉酿出沧酒香 读者秦东兴:沧州市区运河东岸南川楼那段运河里,地下泉水曾酿造闻名天下的沧酒,舍此以外,别处的水酿不出来。我有一个新发现,我认为那段神奇的泉水和断裂带有关。就像长江中的泉水一样,长江河道在断裂带上,运河河道也是,这个断裂带叫沧东断裂带。南川楼运河里那股泉水应该是地质断裂带上的矿泉水,所以能酿出神奇的沧酒。 四个“缘何”解密“文化八仙桌” ——沧州日报副总编辑李冬答央视问 沧州日报记者 哈薇薇 整理 缘何创建“文化八仙桌”? 近几年纸媒的影响力很不乐观,与此相对应,沧州文化现象却表现得异常活跃、兴盛。《沧州日报·人文周刊》经常参与报道文化活动,因此对沧州的文化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源。作为主流媒体,党的喉舌,我们要宣传党的声音,同时对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也要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于是,2015年初,在谋划创新和亮点工作时,就想在《人文周刊》上搞一个突破,在文化上搞一个突破。如何突破?就是把传统媒体和活动结合起来,帮助传统媒体打开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把传统媒体推向社会。 在这样的理念下,“文化八仙桌”应运而生。 为何取名“八仙桌”? 开始就想以一个既浓缩着优秀传统文化,又昭示着新文化,既体现主流,又能大众参与的这么一个标志物。想了许多名字。最后感觉“八仙桌”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取“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之意。为什么八仙的名气大?因为接地气,他们创造了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八仙桌”就想借鉴古代八仙的做法,来推动沧州的文化事业,把“八仙桌”变成一个人人都可以来讲、都可以参与的文化平台。因为真正推动文化发展的,是群众,是社会。 “文化八仙桌”就是要把活动做成一个文化符号。让所有对文化有认知、有研究、有爱好的人,都可以来做客、来参与。 缘何选址清风楼? 创办之初,我们也是在探索,虽然对文化现象、文化报道不外行,但实施起来也走过弯路。我们在茶馆做过,在一些公共设施里做过,但总感觉缺少点儿什么,团队也在探讨、研究,最终发现,文化访谈应该与活动地点更加契合,承载活动的地方应该能更加衬托出文化品位。后来我们想到了清风楼。 清风楼建在西晋时期,作为沧州的文化地标,甚至有人说,清风楼是沧州的文化原点。一方面,清风楼本身拥有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它与沧州六大文脉之一的运河文脉联系深远。后来,几场活动下来,证明了选址的正确。 缘何本期选题大运河? 运河是沧州的六大文脉之一。我个人认为应该把运河上升到沧州母亲河的高度,作为六大文脉之首。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是大运河开发、保护、利用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个新的模式。习总书记对于运河的最新指示,也为沧州运河文化起了一个引领作用,我们“八仙桌”要以此为新的启航,通过运河文化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5年开办“文化八仙桌”至今,我们已经成功举办68期,现场热心读者、观众达到七八千人。访谈主题的拟定上,我们除了及时发布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方面的声音外,还选取一些具有沧州特色、沧州传统的文化课题,包括六大文脉、铁狮文化、盘古文化、张之洞、纪晓岚、高适、刘长卿等历史文化现象和历史文化名人,同时聚焦了好人之城、邻里文化、工笔画之乡等当代文化现象。同时,我们还推动实体文化,也就是单位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比如大元,大元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它的红色文化、党建文化做得很有特色,通过“八仙桌”的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如果更多的企业、事业、学校、机关都来做文化,沧州的文化一定会更加繁荣。 在活动中,我们还开发了文化发布、文化展览、文化名人推介等环节,努力把沧州文化的各个门类、单位以及对文化有需求的人,吸引到“文化八仙桌”上来。这个活动也锻炼了团队,所有环节都是记者编辑策划运作实施,包括记者作主持人,公众认可度很高。由此,又创意开发了文创产品“报德老酒”,策划实施了大型文旅活动2018南大港“太美湿地”摄影游活动,反响很大,有效地拉动了纸媒的影响力。 2017年,“文化八仙桌”被市文广新局评为沧州市首批“文化干细胞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其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都对“八仙桌”的活动予以报道。可以说,“文化八仙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渐成熟。过去我们是报纸的一个窗口,现在“八仙桌”已经成为平台,反过来提振纸媒的影响力。 缘何嘉宾可以非权威? 我想这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不是搞培训,不是搞讲座,也不是搞论坛,所以我们从选题的设置,主讲嘉宾的聘请,全部是沧州人,不一定权威,不一定学术高深,但要能表达文化的声音、沧州的声音。 比如这期,刘增祥老师是研究大运河的专家,有过著述,研究很深入,而且不是纯学者型的研究;孙云英老师,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感性与理性兼备,因为她是教授,表达能力强,可以通过她感性的表达带动现场气氛,增加大家对大运河文化的兴趣;王成东老师,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人大代表,也是企业家,他代表了基层的声音;牛健存老师,是我们媒体人,她把相当多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大运河的推广宣传上,所以她的观点也代表了我们媒体人对大运河的期待和情怀。 文化推广方面,“文化八仙桌”正在做一件事情。一是建立一支“文化大使”队伍,即依托沧州的几所高校,培养一批大学生成为文化大使和文化志愿者,让学生浸润文化,在校园中传播文化,目前已经与沧州师院文学院合作,做先行试点。第二,培养一批“文化小使者”,从娃娃抓起,我们已经和运河区朝阳小学合作搞试点,同时准备推广扩面,在小学生中培养热爱文化的基因,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文化熏陶,体验文化氛围,成为未来的文化传承人。 央视拍摄花絮 镜头收入“80年跨度” 六十八期“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现场,在央视摄像师的镜头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嘉宾讲述运河故事。他就是宋玉清,今年已经是93岁高龄了。宋玉清老人是“文化八仙桌”的常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九十多岁了,但面对文化依然是个学徒。”活到老学到老,他将这句话落到了实处。 坐在宋玉清旁边的是他的儿子宋建国,今年也已经年逾七旬。受父亲的影响,宋建国对文化也特别喜爱。在宋玉清和宋建国中间还有一位小朋友,他是宋一鸣,宋玉清的重孙子,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当央视镜头扫过他的时候,他正在一张纸上用汉字加拼音记录着听到的知识:运河以前叫御河;运河两岸有很多美食,像兴济的羊肠汤、连镇的烧饼等;以前我们的香椿、御河月季、御河棉都是很有名的…… 在他们的前方,是来自朝阳小学的学生,他们身穿校服,坐得笔直,认认真真聆听着运河的故事。 老人,孩子,80年的岁月跨度,就这样在文化传承中产生了共鸣与互动。 央视导演喊出“谢家坝” 活动即将结束时,央视导演请主持人增加一个环节:让在场的观众说一下与大运河有关的地名。 主持人话音刚落,最后排一位女士就急不可耐地举手了:“我说几个,茧城、观州、永济、长芦。”“您知道地名的来历吗?”主持人追问了一句,显然她没有料到还有这么一问,思考片刻后,她讲了一个关于东光为何叫茧城的传说。大家用掌声对她的讲解给予了赞扬。 当主持人再次询问现场观众时,一时陷入短暂的沉默。突然,一声响亮的带着东北腔的“谢家坝”从角落里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姓毕的导演抢答。现场气氛被这声“谢家坝”点燃了,“书铺街”“白家口”“白官屯”“娘娘庙”“东屯”“西屯”“小圈”“大圈”“水月寺”……一位又一位观众,像成语接龙似地站起来,自豪地报出和大运河有关的地名。朝阳小学的小学生们也在大家的鼓励下,开动脑筋,报出了“水月寺”等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八仙桌”的超级粉丝马俊华说,运河边上的兴济是一个很大的镇,作为兴济人,他很怀念家乡的巴拿马草帽辫。主讲嘉宾刘增祥补充说,兴济设过县,是近代运河边的重要集散地,有“一白一黑”之说,白的是草帽辫,经常出口到海外。黑的是猪鬃,用来做刷子。 一串地名,如同大运河上的一串珠贝,镶嵌出一道文化的彩链。 “喇叭无声”力挺宣传沧州 拍摄完“八仙桌”现场,进行同期声录制。桌友们全部撤离了,清风楼内一下子寂静下来。窗外商家的喇叭叫卖声,就显得热闹起来,影响了楼内的录制效果。 总导演孙进走过来,买了两斤樱桃。然后,巧妙地让商贩关闭了喇叭。这边安静了,另外一家的喇叭声又传了过来。记者见状,跑过去说:“师傅,中央电视台正在清风楼内录制节目,是来宣传咱们沧州的,能不能先把喇叭关了?”听此话,正在称瓜的商家二话没说,立马关掉了喇叭,并连声说:“好事呀,咱支持。”在场的摄制组人员给爱家乡、识大体的沧州市民竖起了大拇指。 大小“文化使者”成亮点 “文化八仙桌”现场,两个方队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坐在场地最前面的朝阳小学方队,12名小学生佩戴着“文化小使者”的胸牌,坐得整整齐齐,认真聆听嘉宾的讲解,捕捉每一个知识点。“御河棉”“御河酒”“御河月季”在小使者们心中又有了新的意义;“白家口”“南陈屯”“佟家花园”这些熟悉的地名原来都与大运河有关;大运河畔大白杨桥的香椿独具特色,味道鲜美;我们的市花竟然是御河月季……小使者们说,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收获太大了。 而来自沧州师院文学院的大学生,则组成了“文化大使者”方队。这些大学生是活跃在校园里的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多次来“文化八仙桌”做客,参与活动。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南大港湿地,有他们青春靓丽的身影,品读“五言长城”刘长卿,留下了他们诗意的思索。“带着文化去旅游”后的所言所感,更是多有新鲜之见。 本期运河文化的主题再次激发了年轻人的热情和兴趣,师院文学院学生安锐说:“运河文化想要活起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去发扬。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一些文化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将更好的运河文化展示给公众。” 本组稿件由高海涛、哈薇薇、白玉霄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