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余力谋发展 坚定信心闯难关
——记河间市束城镇束城村党支部书记王纪柱
本报记者 郭玉培 本报通讯员 李世文
前几天,当记者拨通河间市束城镇束城村党支部书记王纪柱的电话时,他正在给村民们分发煤球。他说,村民中有身体行动不便的,他一会儿还得帮着往家里运煤。“天冷了,得尽快给大伙儿发下去,好过个暖和的冬天。”王纪柱说。
束城村是一个有着近4500人的大村。2013年,50岁的王纪柱开始担任束城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民心涣散,干群关系不和谐,村容村貌建设也提不上日程。王纪柱说:“村班子磨合不好,什么事儿也干不了,吃亏的是老百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隔三岔五就去村班子成员家里串门,反复给他们做工作。在他的带动下,村班子成员团结了起来,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束城村的密封保温建材工业发展较快,但村里只有一条主干道,堵起车来水泄不通,外来客商不愿进村,严重影响村里产业发展。修路自然成了王纪柱上任后要干的第一件大事,他带领村民重修北环路,拓宽了村内主干道。村内有一条南北断头路,因这段路涉及100多户村民的庄稼地,多年来一直无法打通。王纪柱用两个月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做通了村民的工作,高标准修通了这条“断头路”。如今,村内大大小小的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同时还铺设了地下管道1200米,实现了全村自动化供水。
10多年前,村里的保温密封建材企业最多时达200多家,但大多数是小作坊。这些年,落后产能逐渐被市场淘汰,王纪柱带领班子成员想办法、谋出路,改造升级了村内两家规模较大的岩棉生产企业,并积极推进多家小岩棉、硅酸盐保温材料企业转型,干起了装饰材料行业,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达到了环保要求,村庄经济走上了多元化的环保发展之路。
2016年,借助束城村磨盘山上鲍叔牙的墓,王纪柱开始谋划文化旅游产业。几经周折,王纪柱成立了鲍氏研讨会,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有关鲍叔牙的历史材料。第一次与鲍氏宗亲会对接,人家就质疑鲍叔牙墓的地点。面对质疑,王纪柱跑到山东、北京、保定等地寻找论证材料,并多次去北京开论证会、邀请鲍氏宗亲来河间。2017年11月,在王纪柱的努力下,束城文化小镇、鲍叔牙产业园和博物园项目落户束城村。现在,鲍叔牙文化产业园正在有序规划建设中。
在束城村村北,有一片废弃的农机厂和破旧危房,不仅影响环境,还占地方。王纪柱想把这片废弃地利用起来,建文化活动广场,可资金又成了棘手问题。虽然党员、村民代表都捐了款,但还是有很大缺口。王纪柱积极联系本村在外地经商的企业家捐资。在他的奔波和努力下,3000多平方米的村中心文化广场终于建成。现在,每到晚上,广场上灯火通明,唱戏的、跳舞的、扭秧歌的,就连附近村的村民也来凑热闹。
王纪柱说,只要村民们满意,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