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赶圈儿集”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8-28 10:50来源:沧州晚报 难忘“赶圈儿集” 陈文升 我小时候,老家南房西屋里有盘石磨。每年过年贴春联时,爸爸都要给石磨贴上红纸黑字的“白虎大吉”以图吉利,可年年推磨的日子,总是那么不容易! 上世纪50年代初,妈妈一说“该推磨了”,爸爸就皱起眉头去邻居家借驴。借人家驴的时候,爸爸说尽好话,还得送人家一些喂驴的草料。 推磨的时候,毛驴带着“捂眼儿”在磨道里转圈儿。磨“嗡嗡”地响着,娘手里的箩来来回回忙个不停。那时候,我只知道推磨好玩,一点儿不知道大人的难处。 再后来,用驴推磨得提前去生产队“挂号”。赶上头老实、干活快的牲畜还顺当,有时赶上头老的、弱的牲畜,三步一走两步一站,真是急熬人。 如果赶上星期日推磨,我就会跟在牲畜后头吆喝着,但不能打牲畜。娘常说:“牲畜通人性,也不容易,凑合着推吧!” 在“瓜菜代”时期,人都吃不饱,牲畜更喂不上。别无他法,只能靠人抱着磨棍推磨了。 因为得往磨眼里添糠,糠不易下漏,磨起来很费劲。我和弟弟、妹妹轮换着帮娘推,转得头昏脑胀、眼前发黑。 有人把这人抱着棍子推磨的情景,说成那个年代的“赶圈儿集”,用穷人赶集买不起东西,却穷转个没完的情景来形容推磨的不容易。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地种得好了,粮食打得多了,农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 村里有几户人家凑钱安了台电动小钢磨。一合电闸,粮食很快就被磨成了面。从此,电磨替代了老祖宗留下的石磨,庄稼人再也不用为推磨犯愁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出村就可用麦子换面,也可在本村小卖部买现成的面食和菜品,真是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或买什么,过上了舒心日子。 现在,老家的石磨静静地立在老房的角落里。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瞅瞅它,因为那是见证先辈艰难岁月的账本,那磨齿是父母老脸上磨砺出的皱纹。 我时时提醒自己,也常常嘱咐孩子:“不能忘记老家的石磨,更不能忘记人抱磨棍‘赶圈儿集’的不易,一定要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倍珍惜!”
文章分类: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