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看变化
刘亚芹
我迈出学校大门已有二十余年了。我曾有十年住宿生活的经历,对食堂的变化感触颇深。
我从初中时就开始住校。1986年的时候,我才14岁。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得带自己家的粮食去粮站,再把换来的粮票交到学校。
学校后勤部发给我们一张彩色纸(每个月的卡纸颜色是不一样的),卡纸上印着每天的早餐、中餐和晚餐。吃饭的时候,我们就撕下对应的餐券。
那时的一日三餐是固定的。因为学校食堂没有餐桌,我们都是打饭回宿舍吃。
早晨,每人二两煮面条。实际就是白水煮挂面,一根青菜也没有;中午,每人一份菜、三个馒头;晚餐是每人一份玉米渣粥。那粥喝起来有点剌嗓子,不太好咽下去。
1989年,我到县城里的高中就读。学校的食堂很宽敞,但是只有餐桌没有凳子,我们都是站着吃,吃完后把自己的饭盆刷好。那时,我们可以用钱买饭,也可以拿钱买菜票,然后再用菜票去买饭。不用再去粮站卖粮食了,我们省去了一个又累又繁琐的环节。
高中食堂的每日三餐都有不同的花样。早餐的油条最受大家欢迎。每天,卖油条的窗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最令我难忘的是高考的那3天。学校食堂为住宿生免费供应一日三餐,还都是小灶炒菜,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校和食堂的关爱。
1992年,我开始读大学。就读的大学光学生食堂就有3个,还有两个教职工食堂。每个食堂都是二层楼,桌椅齐全,能同时供应中餐和西餐。最主要的是还有夜宵,会一直营业到晚上9点。每年中秋节时,学校食堂会免费给在校学生发4块月饼。
我是北方人,在南方上的大学。至今,我仍念念不忘那些不好买原材料或是买到材料也做不出南方味道来的那些饭菜。
成家后,我开始请教亲朋好友,还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尝试做各种不同的饭菜。这些各式各样的饭菜给我的生活增香添色不少,但不管什么时候,在学校食堂的就餐经历是让我终生难忘的。